换义,又叫“巧换”“巧移”,就是在一定的语境里,利用某些词语的多义性,将原来表示甲义的词语换来表示乙义,并使甲乙两义联系起来,造成新颖、别致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1)大方果然更见其大方,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他尤其大方,一路的车票都是她慷慨解囊。兵马俑门口,她开好发票,硬要和他一起照张相。(王戈《树上的鸟儿》)【女主人公姓方,人称“大方”,待人接物也显得“大方”。作者运用字面的偶合,巧作换义,给表达增添了不少的语趣。】
(2)首先声明,本文对哥儿们倘有失敬之处,纯属巧合,绝非鄙人不够哥儿们。(安定志《哥们义气的命运》)【第二个“哥儿们”可解释为“哥儿们意气”,与前一个指人的“哥儿们”不同。换义修辞运用于文章开头,回环照应,情味盎然。】
(3)人固然应该办“公”,然而,须大家都办,倘人们偷懒,而只有几个人拼命,未免太不“公”,……(鲁迅《两地书·六二》)【将“公事”的“公”换义为“公平”的“公”,揭露旧社会风气的颓败和社会关系的丑陋。含有辛辣的嘲讽意味。】
(4)光山县大治光山,积极植树造林,光山开始变绿了。(某通讯标题)【这是一则运用换义修辞手法制作的标题。作者巧妙地将名词“光山”县名变为修饰性词组“光山”,简洁概括地描绘出昔日光山县山山光秃的景象,新颖别致的语言形式,不仅体现了文章标题的制作原则,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每天早晚,李寿川都从花店门前过。光阴似箭,一晃他“过”了三十余年,可就是没进过这个门儿。(谌容《献上一束夜来香》)【第二个“过”字上加了引号,以示与前一个“过”字在意义上的不同,可理解为“度过”或“生活”的意思。作者通过一个“过”的意义变化,把人物的命运与花店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言的表意内涵,启发着读者的想象,并从中体味所透露出的,作品的思想内容。】
(6)到冬天,草黄了,花也完了,天上却散下花来,于是满山就铺上了一层耀眼的雪花。(杨朔《海市》)【描写冬天景色先说草黄花无,进而说“天上却散下花来”,以“雪花”代替草木之花,开拓了散文的意境,使人感到似乎冬天的雪花也带上了春夏之花的美丽和芬芳。换义在文中还起到了转笔的作用,使前后文过渡自然融为一体。】
(7)那人长得高大健壮,一看就知道是个航海的老手,什么风浪都经历过。他问我道:“是到海上去看捕鱼的么?”我说:“不是,是去寻海市。”那舵手瞟我一眼说:“海市还能寻得见么?”我笑着说:“寻得见——你瞧,前面那不就是?”就朝远处一指,那儿透过淡淡的云雾,隐隐约约现出一带岛屿。那舵手稳稳重重一笑说:“可真是海市,你该上去逛逛才是呢。”(杨朔《海市》)【一般意义上的“海市”是指“海市蜃楼”一种海边的折光现象。“我”要寻的“海市”却是指富饶美丽的蓬莱岛,难怪舵手有所误解,这一误解是“我”有意造成的,由此表现出“我”对犹如海市蜃楼那样美丽和令人向往的家乡——蓬莱岛的热爱。】
(8)警卫员封耀松刚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时,毛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答:“封耀松。”问:“噢,那你是不是河南开封市的那个封字?”答:“不是的,是一封信两封信的封。”毛泽东大笑:“不管你有几封信,不开封你就看不见信噢。那是一个字,懂了吗?”(陆春祥、许建良《风流一代》)【毛泽东最后的对话幽默含蓄,妙趣横生,既接上了警卫员的回答,又巧用换义与前面提到的地名“开封”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可见毛泽东敏捷的思维。】
(9)我把我在他主编的《太白》上发表过《电线杆》的事又提了一次,而后又说了我在《大晚报》征文评奖中得奖的事。他听了,连连地说:“对!对!那次评奖是《大晚报》的总编辑曾虚白托人约我去主持的。”随后,他问我:“你是第二名?”“是的,那篇东西叫《苦脸》。”他听了显得很高兴,笑着说:“现在,不必再苦脸了!”我也跟着笑了。(吴强《感怀望道先生》)【听了吴强的述说,陈望道先生顺势将作品名《苦脸》拈连过来,通过换义,表达了自己对作家地位的改善和提高的由衷喜悦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