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描写的是一群普通人处于特殊时期中所发生的事情,角色众多,寥寥数笔就写出了群像,作者余华先生对文字的把握力让人惊叹。
在过去,医院的血库中的库存有时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补充,卖血与买血者就顺势而生了。与当时的工资相比。算得上是非常丰厚的收入了,但人们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选择卖血,没到没有办法时,他们也不会选择这条路。一开始,是散兵游勇,没有组织。十分松散,到了后面,就慢慢的形成了组织,诞生了血头,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管理者。卖血的人大多目不识丁,需要人接引,要是惹得地头蛇不高兴,可就没了这条应急的路了。所以,他们需要讨好血头。 常常会带上一些东西,如糖,西瓜等等。
故事的开始,许三观正和自己的叔叔在田里劳作,偶然间看到了正准备去卖血的根龙和阿方,年轻的许三观觉得十分有趣,便和他们一同去了。三人都喝了不少的水,他们认为自己身体水多了,血也就更多了,好悬没把三人憋坏。虽然大字不识,但他们还是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卖完血之后,要上那胜利饭店,点上一盘炒猪肝,再配上二两黄酒,黄酒要热上一热,如此吃完,他们的心里就会踏实许多。有那么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三观第一次卖血,并不是遭遇了什么困难,仅仅是出于好奇罢了,他赚了三十五块,在当时,需要在地里忙上半年。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甜头。
他准备用这钱做什么呢?没有用来盖房子,而是用它来给自己娶了一位被城里人称为豆腐西施的老婆,因为她吃了三观送给她的包子,再加上一些话语,便成了家。这是故事这个故事的开端。许三观与徐玉兰这对夫妻,不算是什么纯良的典范。育有三子。许一乐,二乐,与三乐。这平平常常的一家与邻居之间的恩怨情仇,弯弯绕绕,可是一点不少,但其实,在许三观第二次卖血之前,他们的家底还是不错的,至少相对于活着里的富贵而言是相当不错的,第二次卖血,可就不是什么年轻人的好奇心了,这个普通的男人,遭受了来自生活的重重一击。第二次卖血,可以说是许三观这平淡的庸俗的人对生活的一次妥协。从这里开始,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