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 大量阅读。

老师说:书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农民说:书是指令,春种秋收。
商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恋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

身边常常有人抱怨没有钱靠什么富养自己。

太多的人认为财务自由就什么都好了。

可是没有人说得清什么是财务自由。

农村的老人一辈子都赚不到十万也过得怡然自得。

城里的中年人赚了千万也许不够一套房子的钱,日子紧巴巴。

省吃俭用的人年年有余,大手大脚的人入不敷出。

显而易见,所谓富养,不是狠狠花钱,而是精神层面的富贵、灵魂方面的滋养。

有句谚语说得好:书籍好比河流,使人四通八达。

任何一种形式的生活,任何一种成功,都和读书有关。

若是你觉得读完一本书不能让自己富起来,说明你读书不够多。

因此,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不是花钱,而是大量阅读。

一,阅读是提升气质的过程。

有一个叫董传的人,生活在北宋,没有做官,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但是他却依靠读书让世人记住。

苏轼写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就是出自《和董传留别》。

作为当年的名人,苏轼交往的人无数,去过的地方也很多,可是他却从千千万万的人之中发现了董传,因为其气质不一般。

具体来说,读书的气质从何而来?

其一,读书可以让一个人摆脱浮躁,变得安静。周围的人都闹腾,而那个不闹的人就显得特别,以不变应万变。

其二,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变得礼貌,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不会冒冒失失;交谈的时候思维敏捷,出口成章;大家交谈读书的内容,显得高雅,摆脱了俗气。

其三,人在阅读的时候精神状态最佳。不信你去看那些读书的照片,人在这个时候会变美。

有了好的气质,人的生活环境再糟糕也不会战战兢兢,正所谓心静自然清。

二,阅读是严格自律的过程。

读一本书可能改变不了任何问题;一本书读一次,多半是一知半解。深度读书,反复读书,海量读书,那就不一样了,会让人的习惯得到改变。每天不读书就觉得缺少了什么。

更难得的是,读书越多,越发现自己不足。鲁迅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越不满越要读书,越读书越发现自己不足,从而形成了人生的良性循环,积极向上的姿态一辈子都可以保留。

孔子是大家眼里的圣人,但是他自己从未觉得有多了不起,并且终生读书。他在晚年喜欢看《易经》,并且对其中的卦象进行解说、编排顺序。一本书他读了很多次。那时候的书写在竹简上,用绳子穿起来,翻阅的次数多了,竹简就变得光溜溜的,绳索也会磨断。人们把孔子读书的过程称为“韦编三绝”。

当孔子把《易经》熟读之后说:“要是再给我几年时间,应该可以理解清楚。”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当一个人大量阅读的时候,发现自己读书真的很少,从而坚持一辈子读书就不难了。每天都有时间读书,生活的规律就自然变好了。

《我的前半生》里有句台词:“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以为的今生今世的避风港,唯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庇护所。”

是的,管好了自己,那么人生沉沉浮浮之中,自己就是港湾,自己就是靠山。

三,阅读是创造机会的过程。

有句很无奈的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太多的人遇到改变命运的机会却抓不住,因为他准备不够。若要临时抱佛脚,却发现行不通。

我们读历史,很羡慕诸葛亮、刘伯温,他们一统天下、三分天下,着实是大人物。诸葛亮从小就爱读书,并且和徐庶等有见识的人探讨读书的内容。后来刘备慕名找到诸葛亮探讨天下大事,从而一举成名。

刘伯温年轻时考上了进士,但是做官没多久就辞职了,因为朝堂昏暗,他的主张得不到施展。辞官后他隐居读书,还写了《郁离子》等书。之后朱元璋找到了刘伯温,给予了他千古流名的机会。

当我们羡慕别人一举成名的时候,是不是也该静下来学一学他人的厚积薄发?

读书多了,总有几本书会让你茅塞顿开,从而找到发展的方法;或者帮助自己改变现状,遇到贵人,从而乘势而上,走向成功。

四,阅读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大量阅读能够带来持家的道理、育儿的方法、治病的良方、交友的秘诀等。

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

书籍贵如金。人生有难题,书籍是钥匙。

不管你在改变命运的任何一条赛道,读书都是行得通的。

朋友们,相信我,一定要培养看书的习惯。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你这个习惯的。多给自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它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让你收获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