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简·尼尔森著,玉冰译《正面管教》第七章《有效地运用鼓励》第131—143页读书笔记:
1.有时候鼓励并不容易,因为大人们很容易习惯性地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而不是处理隐藏在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以激励孩子做的更好。鼓励之所以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太多的成年人囿于一个成见,坚信惩罚能促使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
2.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3.鼓励并不总是很简单就发生的原因:1.要让大人记住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其实是在说“我只是想有所归属”的确有困难。2.尽管大人通常很擅长惩罚孩子,但对于鼓励孩子却不得要领。3.在冲突发生的时刻,孩子并不一定能够接受鼓励。也就是时机不对。
4.孩子们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意因为无法达到一个大人—或他们自己—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持续的挫折感。
5.要注意到,当孩子受到鼓励作出弥补时,他们并没有“逃脱”不良行为的责任。他们是在不伤尊严和受尊重的情况下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当大人感到社会压力时,要使用有效的步骤处理孩子的问题就会有困难。这时候,要离开旁边的观众,你自己走开,或者以尊重的方式请其他人离开,以便你们能在私下里解决问题。
读书感悟:
现在都在提倡鼓励式教育,何为鼓励,不是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鼓励,也不仅仅是对孩子做出那些符合家长或者老师期待的行为时才去鼓励,真正的鼓励,是能够培养出孩子对自己的认可,能力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感的。但是估计这个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应用的,想要运用,家长或者老师要给自己植入一个观念,就是孩子的不当行为其实是孩子在追求自己的归属感。还有一点,当大人感受到压力时,也不能对孩子进行真正的教育,这个时候,冷静,个人空间等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