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41 0206—2024夏敏分享《重塑心灵》三刷P23-34 读书感悟
行为、信念、价值观和信仰的关系
信念形成的四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
2、观察他人的经验。
3、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输。灌输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直接语言的灌输,也有行为的灌输,也有环境的耳濡目染。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这一种是最容易出现偏差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事物,可能很片面,所以自我总结形成的信念就可能很片面和主观,这就需要调整的。
行为需要信念的支持。信念必须有价值观的支持。信念的改变,也需要来自价值观的改变。信念还可以修正、扩充、兼容。
没有一种信念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绝对有效。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局限性、限制性信念,它妨碍我们的成长,要去不断觉察,及时做出调整。
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
1、“能力性”的局限信念。比如“我没有能力”,“我不能轻松赚到钱。”。解决的方向是认识本有的庞大能力。
2、“可能性”的局限信念。比如“我没有可能”“我这个病不可能好了。”解决的方向是看到希望。
3、“资格性”的局限信念。比如“我没有资格拥有美好快乐的人生”,“我的命就是这么苦的。”解决的方向是让自己觉得也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
感悟:
我们的所有行为背后都有信念的支撑,这个信念有我们自己的,也有他人灌输的,也有整个社会潜意识影响的。要去分辨,什么才是我自己的信念,哪些信念能真正让我拥有成功快乐幸福健康的人生,这样的信念才是值得长久坚守的,
有些信念在以前可能有助于我们生存,但如果发现现在,或者某些特殊场景和时期不适用,就要灵活变通,不要死守规条。
信念的背后是价值观。价值观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信仰。
一个人要真正改变他的行为,就要从最根本的价值观层面入手,去帮助他改变价值观。一个人如果拥有信仰,并且真的把信仰的那些信条做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准则,身体力行,口念心行,基本上价值观都很高尚,人生都过得很幸福。
只是实际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信一套,做一套,只是口头在说信仰,没有真正去落实在行动上。或者是理解有偏差,固守一些无重大关系的小节小事,却忘了最根本的价值观。
佛家讲慈悲大爱、因果轮回,道家讲清净无为、道法自然,儒家讲仁、义、礼、智、信。
这些信仰都很好,每一个都能真正悟道、心到、行到,都是可以成为圣人的。
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要觉察自己背后的信念。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拥有信仰,才能真正改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