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3条——怎样才能使儿童好好学习。
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爸妈带来欢乐,那么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就是说,要让儿童看到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地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父母要守护儿童的知识的摇篮,直接参与儿童的教学,跟儿童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伤。
怎样教儿童识字和学算术,我们创造了一些“家庭教学论”的有趣的教学方式,它们的要点就是: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把游戏和有目的的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不蹲地保持儿童跟家长的精神交往。使孩子在进入一年级时,就已经能阅读和计数了,这就大大减轻了日后的学习,使儿童感到脑力劳动是件有趣的事。但是,这样做的好处还不止于此。让儿童做这些入学前的准备,能使儿童跟家长在精神上接近起来。父母打心眼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失败,他们就组件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
在学期前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的结果。我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有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家长们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或“四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记住这一点特别重要。
概括这一条建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
要使儿童好好学习,首先要让儿童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学习会给他带来身心的愉悦与自我的成就感,得到父母与老师的认可。
要使儿童好好学习,要着眼于儿童思维的开发,通过阅读、旅游等扩展他对未知世界的认知与体验,激发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要使儿童好好学习,家庭教育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学龄前做好入学准备,唤醒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产生不竭的动力。
要使儿童好好学习,要正视孩子的发展状况,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过高期待,不要唯分数,接纳真实的孩子,多把尺子评价孩子,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给自己最远的未来。
儿子初中来到我所在的学校,初一时成绩平平,很难进到年级的前100名,我鼓励儿子,说好好努力,就可以进到班级前10名,儿子果断回答,那就不可能。我放弃了自己的不切实际的空想,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考试前,我会帮助他地毯式的复习一遍各科知识,强调重点的内容,复习易错,总结考试规律与技巧,我希望他能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从而激发他的信心与动力。就这样,他一路走来,学习很轻松,成绩一路进步,考上了原来不敢企望的理想大学。
其实,孩子的自我肯定很重要,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的王昱博同学,回母校时曾经给学弟学妹们做过一个分享,一次考试后,张榜公布前300名学生,有同学告诉他,你考了年级第一名,他想,我还有考第一是的实力?好吧,继续好好努力!自信心的树立很重要,是孩子从事脑力劳动最强有力的刺激。
要想儿童愿意好好学习,请再认真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