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下的留守儿童
寻找,寻找童年的记忆,寻找记忆深处的家,寻找幼时懵懂的困惑,为何我与别人不一样?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身上就贴上了一个标签叫做“留守儿童”,当时懵懂年幼的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妈妈背上了南下的行囊,我只知道,我跟有爸爸妈妈陪伴的孩子不一样。
长大后,我曾一遍遍去回忆和还原当时的场景:妈妈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家里好吵,是妈妈和奶奶在吵架,为什么吵架,当时年仅5岁的我并不明白,只记得那天的争吵非常激烈,奶奶拿着爬犁,叉着腰,圆瞪着眼站在院子里,面对着我家的大门口,嘴里骂骂咧咧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只将那张一张一合的嘴深深印在了脑海。而我的妈妈,头上缠着毛巾,把我抱进最里间的床上,紧紧地抱着我,默默的流泪。就在那张床上,在妈妈的怀抱里,她告诉我要我留在家里,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要乖,要好好学习……絮絮叨叨一夜,第二天天还没亮,妈妈拎着一个包,在我撕心裂肺的哭泣中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路,临走前,在我的手里塞里五毛钱,那是一笔巨款,至少对当时的我而言是这样的,但是它并不能安抚我离开妈妈的恐慌。
后来长大了,我曾经跟妈妈聊起当年的事情,问她为什么要和奶奶发生争执。她颇有些激烈的回答我:“能为什么?还不是她一碗水端不平,我没给她生个孙子,他就总是偏向你大伯家!”然后絮絮叨叨再次翻起很多年前的陈年旧事,我感受到了她的耿耿于怀。其实,彼时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我知道,这所有的矛盾不过是我妈妈那个年代的常态。那个年代,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每一家都有三五个儿子,然后娶进门三五个儿媳,每家的生活都不富裕,有限的生活资源和众多的人口,难免有不公平的时候,而且这所谓的不公平,不过是大儿子多了一根针,二儿子少了一根线这样琐碎到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琐碎小事慢慢累积,最终产生了火山喷发的效应。矛盾爆发后,有的人选择每天无休无止的重复,而我的妈妈选择了逃避,逃得远远的,越远越好,这一走就是7年……
7年的时间,从留守儿童到留守少年,我跟妈妈的联系方式从写信到上村里打电话,再到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琐碎家事产生的婆媳矛盾让我错过了妈妈陪伴的童年,而妈妈错过了见证我的成长,这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