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读书随想】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

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中有这样一段话:

“喜欢现在的我,其实是生命经过反复折腾之后的重新自我认定。人总是需要重新去发现自己的。而在发现之前,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会对自己感到自卑,感到厌烦,感到无所适从,而后慢慢地懂得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最终发现真正的自己,生命才能始终处于一种重新出发的状态。虽然我们可能对现在的自己感到遗憾,但其实生命恰恰是需要有一种保守主义文化倾向的理解力,它说的其实就是要珍惜已经拥有的,珍惜现在所有的变革、改进、改善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直展望未来。因为一直展望未来,会使人焦虑,会使我们对现实的评估产生重大偏颇,会让我们在接受现实的使命及各种任务时很难有更从容、现实、理性的方式去接纳它。而这种接纳是极为重要的,我们把它理解为——想大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小事情。如何做小事情呢?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而当你把目光回到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皆可改变。所有的改变都对生命而言充满了意义和恩泽。也许,我们就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

这段话可以总结为: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认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哲学探索的起点。而在学校里,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对自我的深刻认知。

今天的课和昨天的课上的内容一样,只是班级不同,当不断有学生举手提问时,我心里开始有些烦躁,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变得有些不耐烦。于是深呼吸,要知道,不同的班级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会不一样,我自己每天的状态也可能不同,接纳自己,接纳学生,接纳遇到的问题。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的性格特质、情感模式、教育理念和局限所在,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常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是知识的容器,还是有独立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无疑是教育中的“大问题”。然而,答案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每日的“小事情”中。它藏在提醒学生把地上的纸屑捡起的瞬间,展现在课堂上耐心倾听学生不成熟却闪光的想法时,体现在辅导学生时一句温暖的鼓励评语里。我不完美,也无法塑造完美人格,但我可以坚持把手上的事情都诚实完成。

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多事都做不到,有时也会抱怨遇到的各种难题,班额过大、学生差异显著、家庭支持不足等等,抱怨或等待只会让我停滞不前。现在,我慢慢懂得真正的行动始于认清现实,并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

我能改变今天的课堂氛围,我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能够改变作业的方式,让作业与生活结合起来,变得更有意义;我能改变面对学生的态度,哪怕时间紧张,也能听学生表达完整。其实,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掌控全局,但这些微小的“能改变”,如同星火,终可燎原。

教师也是一束微光,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做起,改变不必惊天动地,始于足下,便是希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