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我们一个多月的正念学习中,很多小伙伴们反馈,不仅仅学习到了正念是什么,如何获取正念练习的方法,更感受到了来自于正念老师所传递的一种慈悲、智慧和悲悯的力量。
小伙伴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知识上的成长,更多是内隐、不言自明的引导传递,在这些正念的老师身上,他(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温暖、关注和包容的态度,都传递出一种慈悲的信息,而且跟学员们温柔、真诚、友善的互动交流,让小伙伴们在老师的身上感受到正念的力量。这种感受其实就是正念真正所想传递的内涵。
克莉丝汀娜・费尔德曼(Christina Feldman)曾讲到:
正念的品质,不是一种中性或空白的存在。真正的正念是充满着温暖、悲悯和关注。在这样的专注之中,对那些我们真正理解的事,不会升起憎恨或恐惧之心。正念的本质是全然地投入,那里有着关爱,自然的、无需勉强的注意力就会随之而来。
正念不能被简化为只是觉察力或注意力的训练。对于外在和内在世界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正念觉察是否能根本转变我们看待这一切的方式,取决于我们是否把仁慈和悲悯带入所参与的当下经验。事实上,如果不带著仁慈和悲悯产生的专注,那么这样的专注可以是无益的,甚至会带来伤害。
什么是自我慈悲呢?
自我慈悲包括了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即使这位朋友把事情搞砸了,或者自己感觉匮乏,抑或自己的生活正面临着艰难的挑战。广义的(或更完整的)自我慈悲定义的涉及了我们在痛苦中要承担的三个核心要素:自我仁慈、共同的人性(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和感到痛苦)和正念。
例如,假设你接到了最好的朋友的电话,她刚刚被她的男朋友甩了。
“喂,”你拿起电话说。“你好吗?“
“糟透了,”她说,抑制住眼泪。“你一定记得李先生,在我离婚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让我感到兴奋的男人。昨晚他告诉我,我给了他太大的压力,他只是想和我成为朋友,这让我无法接受,非常震惊。”
你叹了口气说,“好吧,说实话,这可能是因为你老了、丑了,又很无聊,更不用说需要你和依赖你了。你体重超过115斤,衣服不合身,发型也不时尚。你还是打消你的想法吧,因为找不到任何人会爱你。我的意思是,坦率地说,你不配上他!“
你会这样跟你关心的人说话吗?
当然不是。但奇怪的是,这正是我们(在这种或更糟的情况下)对自己说话的样子。
就像我们慈悲于最好的朋友一样,我们可以以自我慈悲的方式对自己说:“真是对不住。你现在还好吗?你一定很难过。你能记得给我打电话,真得非常感谢你。我能帮到你什么呢?”
当我们用心观察我们的痛苦时,我们可以不带一丝夸张地承认我们的痛苦,承认当下的困境和现状,让我们对自己和我们的生活有一个更明智和更客观的看法。
当我们不再逃避,不再抗拒,不再排斥,不再谴责、不再自卑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给予爱和接受爱的基础。
正念认知疗法就蕴含著培养悲悯的基石。在几位创始人看来,要培养一个像“朋友”而非“敌人”的心,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发展正念技巧,让自己能够没有恐惧地探索内心景致。认识我们的心和它运作的方式,就是跟心成为朋友的开始。在跟心交朋友的过程中,好奇、仁慈、沉著和平稳的内在品质,也开始强化。这些内在品质,都是悲悯的一部分,让人能够开始从苦恼中抽离出来。
而正念自我慈悲和自我关怀,就是帮助我们找寻到通向爱自己道路的方法。
文/编辑:一心正念
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