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长假的6天,也是家人团圆之中秋佳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一千多年前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在工业化、城镇化后的今天,为了生活奔波在外,与父母与孩子分居两地,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这一祝愿,隔着千年仍旧回响在分割异地的亲人心间。
早上依旧晨练一个多小时。中午在家洗被子晒好后,就一直在看书。因为这几天,表妹与姑姑她们的到来,在家一直忙着,或者招待或者聊天,没有时间看书。对于读书已成为生活方式的我来说,一日不读书,真有点“面目可憎”之感。所以,在昨天她们回去之后,就看起了白俄罗斯的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这本复调式的纪实文学,通过对前苏联在1991解体后,那一代人们前后的生活感受,尤其是对国家深厚的文化与体制下的崩溃瓦解后的不能理解的痛苦。写出了人们在文化体制下长期豢养的惯性,以及对人生与生活的改变。对前苏联的解体这一事件的现实性采访,深入民众生活与人生的切身感受文化与制度的更替带来的痛楚。尤其是对领导人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主政下社会生活的回忆。正如其中有人回忆总结的:“……触动权力结构式危险的,斯大林的架构、苏联的架构……你怎么说都行……从第一天起,我们的国家就一直存在于一个动员体系内,这个体系不是为和平生活设计的。一直如此……我们国家在心态、潜意识和基因方面都是个沙皇国家,所有人都需要沙皇。”也许,这就是当这一体系开始松绑的时候,也就是“戈尔巴乔夫没有想做沙皇。他拒绝了 ,于是皇位给了叶利钦……1993年当叶利钦感到总统的位子不稳时”,国家就难以维系,人们生活受到极大震动。因此,前苏联解体,不是人民自下而上的运动,而是政治体制从上而下的松动,使得人们不习惯了权力政治体制的巨大历史变革。
对这一历史的了解,之前仅仅是在世界历史中简单粗略有所了解。而通过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的真实各阶层民众的采访,对这一历史有了更真切深刻的体认。正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同样,历史的巨变对人民心灵与生活惯性影响无异于一场“心灵地震”。而且,这场地震是悄无声息地进行的,在看是无形的生活中却在民众心灵与精神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它既对人民当时生活产生巨大的震动,也将影响或决定者人们的未来一生。“帝国不是一天崩塌的。人人嘴巴中都满是污秽和鲜血。”“他为什么离去,因为他的国家离去了,他也就和她一起去了,因为在这里他再也找不到自己。”
虽然这本566页的纪实文学还只是刚刚拜读,就已经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但我相信,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更清楚完整地了解这一段历史,也更深切地体悟人民大众对这一历史巨变的沉痛感受。人民改变与创造着历史,反过来,历史也塑造着人民的心灵与精神。
下午,去凤凰山登高望远。在上去的路上,我说爬山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儿子反驳说,这不叫爬山,我们是用脚在爬。我突然觉得用词不当,儿子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对儿子说,应该用登山更贴切准确。爬山是用手攀,而我们现在是用脚丈量上的高度,理应是登山。因为去得比较晚,所以到凤凰山古庙时,已经快6点了。在山上顿时感受到自然的沁凉,那来自自然树木绿氧吧的贴身侍候,让人身心无比舒适。自然,真的能很快也很好自愈人心,让人抛却在凡尘俗世的各种烦恼。我们烧香求佛之后,趁着天色还亮,就早早下山了。
刚回到家,因为今天是中秋,决定到公园赏月。于是带着坐垫,还有吃的东西,有月饼、水果就立刻出发了。此时,夜色渐浓,微风吹来,天空除了偶尔闪烁的星星,也就没有了其他的杂质,如一块蓝水晶似的,是那么沉静、稳重,看着看着,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享受。偌大的夜空,除了几颗闪烁的星星,就是皎洁的明月。它那么明亮、澄澈。想到我们已经从月球背面采壤回来了,在2030年前夜即将实施登月计划。如今的月亮也瞬间给人没有了文学审美的感觉。真应了那句“距离产生美”的美学原理。
其实,很多事情都如此,距离,产生了美,也产生了陌生,还可能产生恐惧。比如苏联解体之前,民众对国家就是心存一种浪漫主义情感的,因为爱所以爱,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距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