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相聚灵宝。一起看贾志敏老师吧!”年前我们就开始在群里约好的事,今天终于实现了。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12届年会暨河南省语文第22届年会在灵宝举行。虽阴雨绵绵但山花烂漫;虽步履蹒跚但脚步弥坚。为了再见贾老师,我们一行三十多人驱车差不多五个小时从新乡赶到灵宝。为了朝圣,我们一路无限畅想,一路心驰神往。
今天下午,贾志敏老师拄着拐杖给我们上了一节五年级的《推敲》。现将观课笔记及感谢罗列如下:
一、故事激趣,引入课题。
1、讲故事。
学生问老师认识“行”字吗?老师说认识。学生在“行”中间加了三点水,问老师认识吗?老师问班内学生,“你们认识吗?”学生说认识。老师出示“衍”字,简介夏衍。夏衍在弥留之际,突然清醒,护士大喊“我去叫医生。”夏衍“不是‘叫’,是‘请’!”
姚明接受记者采访,记者说:“您什么时候回美国?”姚明立刻正色纠正:“什么时候‘去’美国,而不是‘回’美国。”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说?
2、 出示词语:斟酌。读词语、解释。斟:倒酒,酌:喝酒。但是“斟酌”放在一起就不是倒酒喝酒的意思了
3、出示提手旁,指名说:加什么变成什么。出示课题“推敲”,做“推、敲”的动作。
提问:什么是推敲?思考斟酌。
读课题,老师纠正“9 推敲”不对,应读成“第九课,推敲。”
二、归类识写,学习生字。
1、出示十二个生字,一个字读四遍。去掉拼音,每个读两遍。
【要求学生认真看字,边看边读。有助于汉字音形的结合记忆。】
2、同音多音,对比记忆。
着重强调“愈”字,这个字做什么解释?出示犹豫的“豫”,指名问。“豫”字又是什么意思?进行同音字对比记忆。
出示多音字差别的“差”,指名读音组词。
3、出示走之旁,强调写法。写本课三个走之旁为部首的字,老师强调写好字,字如其人。自己再写三个带有走之旁的字。
【这种将生字归类讲,归类写,归类记忆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运用。因为到了中年级,学生要认、要写的生字非常多,一个一个的讲,讲到下课也讲不完。归类识写,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学会方法。】
三、充分读文,概括梗概。
1、指名分段读课文,生读,师指导、示范,教一生也教多生。
2、选出两个读得好的,奖励再合作读一遍。
3、齐读课题三遍,什么叫推敲?在第八段找出答案。
读第六段,这里的“斟酌”为什么不用“推敲”?指名说。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答问题。老师强调,虽然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但读书必须读正确。
纠正“一会儿”的读音。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试一试看能不能背下来。
5、这篇课文先后写了五个人物,分别是谁?
6、指名复述故事。开始复述时可以看书。自己练习复述,脱离书本复述。要求学生回答完整有条理。
【这个环节,贾老师先问什么事推敲,最好能背下这句话。再问本文先后写了哪五个人物。接着让学生背第一自然段。(个人认为这个应该放在第一吧?)最后再复述课文。这样有层次有深度可操作性强,可谓“处处搭梯,步步为营”。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说的:“怎样做就怎样教”,贾老师也是,要学生怎样说,就怎样教。学以致用,因文而知,因文而能,因文而智。】
四、拓展练习,深化“推敲”。
1、用“推敲”的方法修改第一次然段。改成:有个唐朝的和尚叫贾岛。早年家境贫寒……
2、出示文段,引导学生修改病句。并说为什么。
【此环节既让学生明白“推敲”的含义,又用“推敲”的形式进行了训练,还在“推敲”的过程中练习了“推敲”时要用的修改符号。】
五、对比推敲,总结主旨
1、指名读改前的和改后的段落。
2 、 推敲不仅是方法,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学识。有了推敲这个习惯你就是个高尚的人。
耄耋老人,手拄拐杖来为家乡人上课。我注意到,整个课堂,贾老师的拐杖点地次数不超五次。正如申局所说,八十多岁的老人,上课铃声一响,忽然就变成十八岁了。课后满头白发的贾老师深情谈起了于永正老师,他说两人开玩笑:为了孩子们,为了语文,要多活几天。而现在,他没守信用,走了。听到此,我不禁热泪盈眶,像一个即将失去的亲人在追忆另一位已逝的亲人一样。说是“亲人”,我是在高攀,但说是“语文人”,我们确是一家人。民师、正式教师、教研组长,主任、特级教师、校长……每一步都印证着贾老师的努力付出,每一步都印证了贾老师执着的追求。
每次年会我都积极参加,就是想沿着前辈坚实的脚印,如朝圣一般学习,如朝圣一般教书。吴老师,助我靠近梦想,使我快速进步。贾老师,教我坚定梦想,使我不断向前。河南语文学会,带我实现梦想,使我诚挚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