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寒假时,我在张老师的推荐下读了韩炳哲的《他者的消失》,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思考。这次在书单里,我又看到老师推荐了韩炳哲系列书籍,本着延伸阅读的想法,我在浏览了其系列书目后,选择了这本题目最吸引我的书籍——《倦怠社会》。
主要内容
《倦怠社会》讲述了我们从过去的否定性社会发展到肯定性社会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变得过度积极但是我们又更加倦怠的普遍性状态。
1.什么是“倦怠社会”?
规训社会→功绩社会→倦怠社会
当自我剥削和自我压迫成为自愿,“现代社会”就似乎已经很难再去概括当下的世界了。韩炳哲批评提出“规训社会”的神一样的福柯,认为“规训社会”的理论已不再适用当下。如果说“规训社会”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今日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种社会形态,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构成。
这是一个功绩社会,也是一个倦怠社会。福柯的“规训社会”以否定性的“你不可以”作为口头禅,“功绩社会”则以肯定性的“你能行”作为座右铭,作为一个“积极”而非“消极”的社会,人们常常在过度亢奋后感到情绪低落,变成抑郁症患者、注意力缺乏患者、过劳症患者乃至厌世者,“倦怠社会”就因此在“功绩社会”的阴影下而逐渐产生。
2.“倦怠社会”的表现?
倦怠社会中,我们似乎被“自我实现”绑架了。我们谢绝了休息间隙与深度无聊,用碎片化信息填满自己的时间,全社会都被卷入一条狭窄的时间赛道,你追我赶着在世俗化的成功中获得存在。焦虑感铺天盖地席卷个体的一生,全社会都在投入巨大的成本抢夺有限的资源,这是人们在紧绷时代下最强烈的共鸣。
“倦怠社会”是积极性的社会,人们不断高喊“成为你自己”,“做真正的自己”的“积极”口号。但在现实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人们内心的“自己”已然异化,自己仅仅局限成为了“成功的自己”。著名的漫画家朱德庸说过:“我们碰上的,刚好是一个物质最丰硕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每个人长大以后,肩膀上都背负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但所谓的幸福,却早被商业稀释单一化了。这是一个只有人教我们如何成功,却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
绝大多数个体的“自我实现”在一夜之间变了味道:学生群体暗藏学历鄙视链,从“人均985”到“人均硕士985”;职场打工群体内卷年龄吃“青春饭”,认为35岁后只能面临被裁员的尴尬局面;宝妈群体明争赢在起跑线,从海淀妈妈鸡血式养娃到顺义妈妈的贵族式育儿;我们被压迫着积极,被裹挟着前进,过度的积极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身心俱疲。最可怕的是,我们被“自我实现”所绑架,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一步步“自我剥削”并沦为“成功”的囚徒。
3.为什么会出现“倦怠社会”?
如果说“过度积极”是倦怠社会的表面现象,那么“倦怠社会”的根源到底在哪?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可否认的时代病症,“倦怠社会”就是当前的时代病症。社会中过少的资源和过多的人才导致了内卷(疫情后尤甚),越来越多的人将内卷能得到的为数不多的“蛋糕”,当成“自我实现”的目标,不断进行着“自我剥削”。功利化在滋长,无目的在弱化,时代的毒瘤便日渐膨胀了起来。
其次,从技术层面来说,互联科技的飞速发展更新迭代了信息接收方式,我们用碎片化的信息填满日常,空余的时间和深度的无聊被不断否定。没有了发呆时间的现代人,在庸常的忙碌中丧失了深入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灵气不断淹没、消失,理所当然导致了精神层面的倦怠。
最后,从个体层面来说,我们在学校所习得的东西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做自己,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可能是社会期望的或别人赋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跟着社会约定的世俗目标走,只为挣到房子、车子、票子。社会价值评估体系如此单薄,个体的自我构建能力如此薄弱,为了自己和家族的生存,我们作出更为安全的选择,跟着世俗的评判体系走。”这就导致了越积极、越努力,越可能失去更多自由的问题。
4.如何逃离倦怠社会?
在韩炳哲看来,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每个人。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再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这些负面效应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的,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虽然寥寥数语,但这本书可以为当下的丧文化、过劳、焦虑等现象提供很好的注解。互联科技高速发展,也把现代人推向了竞赛黑洞——我们害怕跑得不够快,害怕被取代,最终被异化到难以停下来。
在普遍“倦怠”、“异化”的大环境下,韩炳哲提出了“自我隔绝”与“‘无能’的能力”,即给自己留下观察和思考的空间,逐步恢复被大量的社交媒介及频繁切换的工作对象而深涣散的注意力。“无聊”不应该被否定,“深度无聊”被瓦尔特·本雅明称作“梦之飞鸟,孵化经验之蛋”,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注意力与创造力。
感悟
韩炳哲一针见血地提出“倦怠社会”,描述了倦怠社会的样貌与个体身在其中的状态。不得不说,我很佩服。在读这本书时,我深切地代入到了普遍个体之中。就像是我的灵魂从我的躯壳里抽离出来,然后反过头去看自己如行尸走肉般的身体。
不知从何时起,我觉得自己越长大,就越丧失了灵气。这种灵气不是指相貌上的,而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对很多事物的感知越来越迟钝,思考也越来越肤浅与表面化。在等车时,排队时,睡前休息时,我不再发呆,不再冥想,不再观察,而是将时间统统上供给手机内流动的媒体内容。书籍对我来说,由渴望变成了需求,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在于,我不再是无功利化地读书。我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那种热切地将一本书翻来覆去看个百八十遍的经历,现在的我只是机械地为了获取知识、为了增加谈资、为了达到更高的层次。
书是依然在读的,只是目标过于明晰,有了“积极”的动因,书就成为了重复的工具,而非思考的利器。我只能“主动地”灌输给自己他人的思想,而很少能够提出新的见解。韩炳哲从普遍性出发,概括了个体的真实感受,让我犹如醍醐灌顶,找到了灵气不再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保持觉察,保持思考;非功利化,无目的性。我想,适当的“消极”也是与自我的和解。从现在起,我想努力逃离自我绑架的“倦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