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到明显是骗局的短信或者邮件时,有没有觉得“骗子怎么这么笨,设置如此轻易被看穿的骗局”?
其实你这样想正是中了骗子的预测呢,他们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屏蔽掉那些比较有理智、最初上当而后面会清醒过来的人,简单骗局还会上当的人才是真正极有可能被骗到最后的人。如此骗子就以极低的成本,避免了做很多无用功。
《魔鬼经济学03》这本书的副标题是 “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可能是想要讲清楚怎样以更有效、更具创造力、更理智的方式来思考,其中也讲了一些技巧和思维方法:比如要“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像孩子般来追问问题;比如要重新定义问题,思考要解决的究竟是什么问题;比如要直视问题那令人不安甚至会引起恐慌的本因,而不是去回避它;比如要有好奇心要去掉偏见等等。
这些方法看着不错,书中也列举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案例,但是这样读完很难说有什么特别大的收获。
不过从第六章到第八章,讲“诱因”的机制和如何说服他人,倒是有趣且能够切实指导的内容。
诱因
有这样一个实验,询问社区用户会因为什么而去节约用电,答案最多的是“保护环境”,其他还有“造福社会、省钱、很多人都这样做”等。但是在另一社区进行实验,将与各原因对应的引导语挂在每家门上,结果表明,“加入邻居的行列开始节能吧”这样的话对人们影响最大。
虽然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就像牧群中的动物更多是在跟随着走。然而在复杂的世界里,从众是有道理的。
所以,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找到真正奏效的诱因,而不能用你的道德准则来揣测。假如你是设计诱因的人,就可以利用从众心理让人们去做正确的事(现在很多广告确实是这样的策略而且也很有效果)----尽管这不应该成为他们做这些事的理由。
问题在于,有些诱因是显性的,而有些则不是。仅仅去询问对方想要或需要什么不一定有效。人类是复杂的动物,私下和公开场合的诱因有着微妙的差别,而且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环境影响。我们会说我们认为对方想听的话,而私下却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在经济学中,这叫作宣告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两者往往有很大差别。要想办法识别诱因。
设计好诱因与预测反应,可以用来判断人是否说谎。说谎的人往往会对诱因做出与常人不同的反应,作者称这种方法为“教你的花园自除杂草”。
中世纪的欧洲执行了几百年神明判决是否有罪的方式,如果证据不足法庭无法判决,就交给神父,用滚烫的铁块或沸水,来烫被告者,如果毫发无损就是无罪,反之则为有罪被投入监狱。这种方法也不能说全无道理,当时人大多信仰上帝,有罪者惧怕惩罚、无罪者相信自己将不会被烫伤。这样有罪和无罪者的表现就会不同。而数据表明,很多案件在执行前就以主动认罪而撤销神明判决的过程。而实际刑罚执行的结果,也仅有三分之一的人被烫伤获罪。
所以极有可能是神父在观察被告的表现,判断是否有罪进而对刑罚工具做了手脚。有意思的是如果的确是这样,神父就成了唯一不相信全能上帝的人,即便相信,他也相当于某种程度上干预了神明的裁判。但是至少,他们以这种诱因判断出大多数情况下的实情。
现代企业管理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通过一些事情来考验人们的反应,从而判断是否符合要求。比如面试设置的小情景、工作中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或选择等。
说服
这部分比较实用,总结下要点以供参考。如何建立能改变对方观念的论点呢?
□ 与我无关,都是为了你。要给对方带去共鸣。
□ 别以为自己的论点是完美的。你掩饰了计划中的缺陷,那就是给了对方怀疑整个计划的理由。
□ 要肯定对方论点中的合理之处。对立的观点几乎总是有价值的,可以从中学到东西并强化自己的观点。请记住: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盲目。另外,如果对方认为自己的观点被忽视,就不太可能用心和你交谈。
□ 把那些辱骂留在自己心里吧。负面反馈带来的痛苦会抹杀正面反馈带来的喜悦。辱骂只会带来敌人而非盟友。
□ 多讲故事。故事能带来深度共鸣、触动人们的自恋情结、吸引注意力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故事有多种讲述方式,需要明白自己的目的,从而选择合适的方式。
魔鬼式思考一时半会肯定是学不会了,虽然书中最后强调,“放下”是魔鬼思考的核心,放下传统认知、放下人为限制、放下承认不知道的恐惧、放下习惯性思维,但是实际遇到问题,转换估计还是很难。但是通过此书,至少可以有一点点转变,对问题或想不通的事情,有了转换思路的主动意识,对于如何说服,有一点点更高明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