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义
文本解读是指对文本(如文章、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包括非文学类的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
一是要理解文本的基本层面,包括字词的意思、语句的通顺和语法结构,例如解读文言文时,要先弄清楚字词的古今异义等才能明白句子的意思。
二是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像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例如,解读鲁迅的《祝福》,除了看懂故事内容,还要体会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二,文本解读的角度
1.语言角度
• 分析文本的用词,包括生动的动词、形容词等。比如在“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就把春天的生机勃勃展现出来。
• 研究句式,长句可能表意细致、复杂,短句则简洁有力。
2.结构角度
• 看开头和结尾。开头可能是开门见山,引出主题;结尾也许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 分析段落之间的衔接,比如过渡段的作用,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中间段落就巧妙地完成了场景的转换。
3.主题角度
• 思考文本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骆驼祥子》的主题是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祥子悲剧命运的同情。
• 探寻作者通过主题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如《简·爱》传达出女性追求平等和独立的价值观。
4.人物角度
• 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把握人物性格。如《孔乙己》中通过孔乙己的穿着、说话方式和动作,展现他自命清高又迂腐的性格。
• 研究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5.写作背景角度
• 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像杜甫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很多都反映了个人遭遇和社会动荡。
• 考虑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体现了苏联初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三,从肖培东《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一书中,可以学习到以下文本解读方法:
1.立足教材与编者意图
研读教材,关注教材中的阅读提示、注释、插图、旁批、思考探究等内容,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灵感来源,充分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
2.重视朗读体验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如创设情境朗读,让学生有代入感;教师范读引领,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或参与师生合作中范读;精选重点片段细致指导朗读,关注重音、标点、快慢、声调等;采用更换朗读语言等比读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与内涵.
3.关注文体特征
从文体特征入手,渗入文体意识,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问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品析字词标点
凝视文本中的字词,品味其含义与表达效果,如通过《老王》中的“愧疚”一词,引导学生感悟关爱他人;关注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对父亲话语标点的变换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深意.
5.把握文本结构
通过提问段落顺序可否调整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如在《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议论文的“总分”与“分总”结构.
6.结合作者与背景
了解作者的经历、创作风格以及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7.基于学生经验
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实现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