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情绪/育儿反思:
事件一:弟弟抱怨
早晨六点十几分,我喊弟弟起床。弟弟嫌晚了担心迟到。一边穿衣服一边抱怨。我告诉他不会迟到,不要抱怨了。可孩子听了我的话,情绪更加激动。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后来六点半左右,他的心情变好了。
这期间,哥哥却一直默默地穿衣服、刷牙洗脸、收拾书包。没有任何抱怨。
上学路上,我表扬了哥哥的“少说话多做事”,也肯定了弟弟的抱怨情绪比以往时间要短些。他们听了心情格外舒服,我们畅快地聊了一路。
反思:弟弟遇事抱怨这个“缺点”,应该跟我学的。曾经我就是一个爱抱怨的人,对待不如意的事物会心生不满,缺乏积极乐观的表现。这怎么教出“乐观向上”的孩子。哥哥虽然时间观念没有弟弟重,但他很少抱怨,比如作业多、晚起床不会影响他的心情。
兄弟俩虽然是同卵双胞胎,但他们的个性却各不相同。我要多用心对待他们的不一样。多肯定优点。
当弟弟一直在那抱怨的时候,虽然我没有生气,但那时候对他“讲道理”。他不但听不进,还会更加烦恼。所以,孩子们有情绪的当下,一定要体会他当时“害怕迟到”的心情,从他的角度思考,随之共情。等他的情绪平稳之后,再来分析事情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事件二:兄弟俩打架
晚上我下班一到家,就发现兄弟俩的神情不对,脸上有哭过的痕迹。我问他们是不是打架了?他们立刻又相互指责各自的错误:
哥哥:是弟弟先打我的。说完眼眶又红了。
弟弟:谁让你一直在那边说话,打扰我写作业,烦死了。
于是,他们的情绪又被点燃。各自又吵了起来,不一会儿,又打了起来,他一拳你一掌的。我让他们停止,他们毫不相让继续“奋战”。我拉开他们说:再打,就出去打。外面地方大好发挥。
弟弟听了,立刻把矛头指向我大喊着:为什么出去,我就要在家里(打),你出去!你出去!
我问:为什么让妈妈出去。
就是让你出去!你出去!
妈妈出去,是不是很烦妈妈,再也不让进来了。
不是,就是想让你出去,你总是让我们出去。让你也出去看看。
我想了片刻,孩子说的很对。以前他们打架,我粗暴地拉他们出去(打),那时他们害怕、与我反抗。而这次我没有生气,只是随口“建议”他们出去(打),家里东西多打起来不方便。
我也明白了孩子的心情,对他说:妈妈以前让他们出去,你很害怕伤心是吗?
是的。他的声音小了许多,眼眶又红了。
你让妈妈出去,并不是要“赶走”我,只是让妈妈去体会“出去”的感受是吗?
嗯,以前你总是让我们出去。孩子的情绪缓和了越多。
嗯,你让妈妈出去,我会委屈难受。妈妈感受到了。你们以前是多么害怕难受啊。妈妈以前真的很糟糕,宝贝真是对不起。
这时,孩子一点没有情绪了,转而讨论他们“打架”的原因了。
反思:这次我真体会到了孩子以前的那种无助与委屈。以前的我对待他们的吵闹与打架,是多么简单粗暴。根本没有一点教育意义,也让他们学会了我的“解决方法”。最近孩子们的情绪反常,不正是我前几年教育的“结果”吗?有好果也有坏果。
我感恩孩子们最近的表现,他们不再“懂事听话”,在他们感到委屈、难受、不公的时候,敢于说出他们的想法,敢于用我之前对待他们的方法向我“反击”。让我深刻地反省自己,深刻认知到我再不改变,再过十年孩子们又是什么样的状态。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凡事有两面性,有些“坏事”确实有好的一面。曾经我做得很糟糕,但我也不能全部否定自己,当孩子敢对“反击”,大声喊出他们的想法,说明我们的亲子关系还算融洽,说明他们不怕我。想起我的小时候,因为惧怕父母,我伤心委屈的时候从来不敢说,不敢大声喊出自己的想法。我在他们心目中也是“听话懂事的乖乖女”形象,其实那时候我的内心是不屈的。
1/5学习、自律反思篇:
4:25起床,早起第3天。21/3
日更写作(复盘)第4天。21/4
学会转念思考第4天。21/4
晚上学习ABA课程。看两个多小时视频。
读书只看了半小时(泡脚时看),实在太困了。21/3
反思:自从让自己慢慢学会换位思考,最近情绪缓和了许多,觉得没必要像以前那样(动怒发火)。反而没有刻意忍耐,最多会认识到以前的做法太错了。感恩孩子最近带给我的“冲击”,让我重新成长。
看书时间太少,这本书确实很好,以后要抽空阅读。每天尽量做到1小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