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西南联大古文课》的主题为“古文课”。编录了傅斯年、游国恩、朱自清、萧涤非、浦江清几位大师的优秀文学作品。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为先秦古文、汉代古文、魏晋南北朝古文、唐代古文以及宋元古文。
先秦古文的代表就是《大雅》、《小雅》、论屈原文学的比兴作风、《周易》、《尚书》、《战国策》等,书中对这些古文的背景、类别、特征等基本信息有一些提及与讲解,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经典古文,并且能增进我们对古文的兴趣。
在“论屈原文学的比兴作风”中,游国恩的讲解生动且耐人寻味。他在文中提到:屈赋这种比兴的特殊风格是从哪里来呢?答案是:它一面与古诗有半,一面又与春秋战国时的“隐语”有关。
《诗》有“六义”,第一是“风”,第二是“赋”。《毛诗序》说:”风”,风(讽)也。又说: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可见“风”就是讽刺,就是“谲谏”,辞赋的目的也是讽喻。至于《楚辞》、汉赋也是如此。
文中也对《楚辞》与“隐语”的关系进行了推论,同时也提及了战国时一般的赋乃至其他即物寓意、因事托讽的文章几乎无不带有“隐”的意味。
再比如朱自清先生讲解的《战国策》,全篇都没有用到十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而是用白话生动形象、十分通俗地为我们讲解了《战国策》这一著名作品,着实令人佩服。
以及游恩国先生讲“论写作旧诗”,开头便讲到“诗是情和意的组合体,而这情和意又必须借托事物以见;所以无论写一事,或咏一物,必须要不离乎作者的情和意,才算得是诗。”可见他对写作旧诗能信手拈来、应对自如。
同时他也在文中提到写作旧诗的四要:炼字,炼句,炼意和炼声这四点。
一、炼字,《文心雕龙.炼字篇》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炼字之难如此,尤其是诗,下字更不能随便。前人说:“呤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从前贾岛初赴举䚱师,一日于马上得句云:“鸟宿池中树,僧敲又下门。”初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不觉冲尹。时韩吏部权京尹,左右拥至前,岛具告所以,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可见炼字真不容易。
二、炼句,句有瑕疵,则全篇为之累,故作诗者莫不以炼句为尚。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造语不肯平凡的意思。不肯平凡,所以要炼。
三、炼意,赵翼《论诗》有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可见作诗要以炼意为尚。因为意不新奇,便落陈腐,即使有辞也是言中无物。况且字句的好坏,全以意为转移,所以这点比前两点更为重要。
四、炼声,诗本韵文,炼声居其要。所以张船山论诗有云:“五音凌乱不成诗,万籁无声下笔迟。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可见声音在诗歌中的重要。
我们写作旧诗如果都能把这四点做到,并且能够像《文心雕龙. 附会》篇所说的:“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那么这作品自然是成功的。
萧涤非讲李白、讲杜甫、讲白居易,让我对这三位诗人有了新的认识,对其作品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堂“古文课”能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中国传统古文的特点,认识到几位先生的学术风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本书的价值,发展自我,同时将古文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