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发展的历程,它的个性表现在它的全部“发生史”。——张荫麟
这本《西南联大文化课》收录了冯友兰、张荫麟、汤用彤、罗庸、雷海宗、吴晗、闻一多等七位先生的文章。本书中各篇文章在内容的侧重和表述的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各篇文章的作者写作风格各有千秋。
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渐及中国历史文化、人文文化,最后通过对哲学与人生的讲解,形成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文化的完整概述。
冯友兰先生的《文化的类型》一文,虽然只是节选,但也让人看了大受震撼。
冯友兰用他极大的魄力给出了新的定义,在他的说法中,汉人富裕科学的精神,即“汉人知类”,他将不同的文化分为不同的“类”,这是一种很大胆的想法,因为一直以来,中华文化在人们的思想中,就是一整个大类,而将其分类是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想到的一个想法。
他不仅这样想了,而且还付出了实际行动,十分令人敬佩。他也是这一种文化的开创者与先驱,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文学世界。
罗庸先生在《文化》这堂课中,提到“吾人一举一动,莫不与文化互为因果,对文化有认识,俱言行始能自知而统一,否则反是。”同时也指出文化问题及是当前一大问题以及近三百年来国人对文化问题态度之转变。
先生在课堂中也提到了他对文化的看法,文化为一名族,乃至一个人之生活态度,一名族有一名族之生活态度,一人有一人之生活态度,此态度之形成即是文化。
雷海宗在《历史过去的释义》这堂课中,提到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普遍称为“过去”。对于过去,无论我们详知或略晓,普通的感觉总以为过去本身是简单的,只是从前发生的种种事物而已。但实际我们用“过去”和“历史”一词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过去有二,一为绝对的,一为相对的,把过去的事实看为某时某地曾经发生的独特事,而不问它与再远的过去或再后的未来的关系,把它看为超然而独立的既成事实,那个过去是固定的,是已定的,是一成不变的,是万古如此的,是绝对不可挽回的。
先生又讲到,没有两个时代完全相同,所以同一的过去,也没有两个时代对它的看法完全相同。同时也以孔子为例,而引申此说。孔子之为孔子,已经过去,万能古不变,但这个绝对的孔子,我们永远不知道。
冯友兰先生在本书中也略谈了哲学的用处,先生说哲学能叫人了解事情,或某种事情,是怎样一回事。例如人生哲学 、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都是所以叫人了解人生、社会、政汉、文化等是怎样一回事。
不过人若了解事情或某种事情是怎样一回事,他对付事情或某种事情的态度与办法, 自然亦有不同。先生还说对于文化有了解的人必是有哲学根底的人。
谈历史、谈人文精神,论哲学、论人生境界……你想了解的文化,书中都能找到。书中的每一讲内容都很精彩,每一讲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