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记得初中生物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闲话”,他说,孩子们,你们要好好吃饭,不要那么急,慢慢咀嚼,米饭越吃越甜。我们报之以笑声,意思是,不信。他还以一个笑容,继续上课。
几十年过去了,我才知道他那个笑容的意思是:你们以后会信的。
刚出生的小孩子是不让吃盐的,一岁多断奶之后,开始添加辅食,最初给孩子蒸鸡蛋羹,在搅拌均匀的鸡蛋液里,添加一点点盐,出锅时候再滴一点点香油,孩子就吃得津津有味。
再长大一点,孩子会探索自己没有吃过的东西,酸甜苦辣各种味道,甚至于我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爱吃辣条,我小的时候是没怎么在外面吃过饭的,一年四季都看到妈妈在压面条,包饺子,包包子,烙饼,每家的每一个妈妈都会做饭,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好像每个妈妈天生就会做饭。
后来,偶然间了解到我同事不会做饭,我当时很是惊讶,原来并不是所有女生都需要学会做饭,不做饭也是可以的。
我毕业之后,我和我妈在村里的餐馆吃了一顿大餐,那天好像是一个排骨,一个青菜(即使是青菜也很咸),我们俩人到最后都没有吃完,打包回家又吃了一顿才吃完,我妈感慨“太亏了”,时至今日,我妈都觉得在外面吃饭都是奢侈。
前几年,一直喜欢在外面吃饭,时不时都会带着孩子去外面吃大虾,炸鸡块等等,当时还感慨,孩子终于吃到了我小时候吃不到的东西,对他终于没有亏欠。不知道是哪一刻,突然顿悟,不再特别稀罕外面的美食,想要饮食清淡,尝试在家吃少油少盐的饭菜,正如那句流传很广的话:最美味的事物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食材。
《中庸》说,民莫不饮食,而鲜能知味也。我们天天吃饭,而什么才是好味道,很少人知道。不用心,没试过,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
知味很难。过了,不够,太淡,太咸,都会失味。但知味也容易,只要尊重食物本来的样子,刚刚好,那么,正味也会呈现。
米饭的味道,馒头的味道,人生的味道,都是在日常、平淡、从容的环境中呈现的。它不在天边,不在梦里,不在焦虑里,而是在日复一日的慢慢咀嚼里。
接受每一天,过好每一天,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不用力。
按部就班,即是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