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谈了五点。
一、阅读与理解
理解的三个层次:一表面理解即字面理解;二篇章结构;三接个社会经验对所读材料有深刻、自己的理解。
这对我们阅读教学非常有价值,可以作为我们阅读教学的参考。
二、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即关于“如何阅读”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一如何找到语句、文本的关键处(看一个作品星海看什么地方);二对这些关键处如何进行深度加工(从这些敌方看出什么动作)。
三、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分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两个层面。
阅读取向就是阅读主体抱着什么目的,怎样看待文本。
作者把阅读取向分为三种:常态、异态、变态。
常态,正常人正常情况下的阅读方式。学生要学习的是常态阅读。大概相当于黄厚江老师说的,以读小说的方法学习读小说,以读散文的方法学习读散文。
异态,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阅读方式。如《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我们名著导读中的专题探究有点像这个。
变态,作者认为语文教师错误的阅读取向(为阅读而阅读,为考试而阅读)导致对文本错误解读方式。
阅读能力取决于阅读取向,文本体式。
我们说要有文体意识,阅读能力取决于文本体式,阅读方法也取决于文本体式,文体意识的重要可见一斑。
阅读能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文本体式、具体文本相联结。
四、阅读方法与文本体式
阅读方法就是“点划评注”。“点”和“划”就是眼睛要看到评注点。“评”和“注”就是从这里看出什么东西来。“点”“划”哪里,取决于阅读目的、文本体式。
文本类型分为:
1.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作品。
2.中国古代散文,指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
3.现当代散文,含散文、随笔的译作。
4.实用文章。
作者认为,我们议论文教学把重点放在论点论据论证上有失偏颇,议论文的要点在论据,论点能不能接受关键在论据部分。新课标把议论性文章阅读表述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不是说,辨析论据能否论证论点,论证是否严密,应该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文学鉴赏与实用文章阅读
(一)文学鉴赏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阅读取向、方法不同。
1.以文学的姿态来阅读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
状态一:浸润式感知
学文学不是学知识,主要是回归到浸润式感受的状态上。
(1)解码作者虚构的世界,浸润其中,享受阅读的过程和可取。
(2)了解内容,感知由文字、声音唤起的形象和情感。
(3)充分体验和分享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在具象化的感知中,“看到”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念”,并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相关联。
(想想自己读小说,打动自己的,往往是某处情节,人物的某处细节。那么,阅读课上的小说,能依据文字把文学作品中形象情境具体化,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与自己的已知联系,有自己深刻的理解。这里学生的想象力较差,不能把文章中情境在头脑中具体化,可以做些练习。阅读的落脚点在于打通作品与自己,能和自身关联)
状态二,借助文学解读的工具或行家的指点,扩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如阅读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就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余老师非常善于挖掘文章美妙之处。
2.现当代散文的文学鉴赏,要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散文的文学鉴赏,要体会其精准语言,落实在对做些感悟到的人生经验的领会和分享上。
《背影》中,父亲尽心为儿子做好点滴,才觉得安心。生活中,也可以体会一下自己父母有没有这样的情景。与家人相处,如何做到安心?《秋天的怀念》中,母亲一个人扛起所有的苦难,那是份隐忍沉重的爱,文章的语言也像这份爱,看起来平常的语言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的爱。关注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3.文言文的文学鉴赏,要理解古人情怀,赏析古文章法,感受文言美感。
读教材上选的经典文言文,是读一个作品所代表的语言及民族精神。
想想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没有触及作品的文化内涵。学习《鱼我所欲也》,如何学习儒家舍生取义的精神?如何用儒家思想贯穿起这一单元诗文?
第四,评鉴好文章的言语表达功力及效果。
(二)实用文章阅读
1.快速阅读(跳读)。目的是获取信息,了解字面意思。
2.理解性阅读。实用文章阅读的主要类型,目的是理解作者说了什么。
3.操作性阅读。如说明书,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文章。作者讲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要把作者所说、自己认可的方法,转化为阅读行为。操作性阅读要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把作者所说的与自己的实践相关联。
这样看,我们学习九下第四单元,只把这几篇文章作为议论性文章来读,可能有点剑走偏锋了。
4.批判性阅读。以理性的标准评估阅读材料。阅读对象包括议论性文章,媒体文章。
这样来看我们的议论性文章学习,好像没有理性、评估,也就没有了批判。
5.研究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