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开篇讲了“三家分晋”。
司马光认为:智伯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才胜于德,有才无德。
历史中对有才、有德之人,往往都称作“贤人”。
然而“才”与“德”是不同的。
什么是才?
思维敏捷、工作能力强、业务熟练、工作效率高、能够完成任务,这些叫才!
什么是德?
公正廉洁、尊老爱幼、公私分明,这些叫德!
简单理解:才是指能力,德是指品性。
对于智伯,尽管他思维敏捷,打仗也有勇有谋,但品性不好,太贪心,欲望太大,不知满足,最终被韩赵魏三家联合击败!
如今,企业在如何用人、选人也应该有“才”“德”的比较。
以历史为镜,行今日之选。
用人、选人的四个选择:
第一选择:才德兼备
古人把才、德均做到极致的人称为“圣人”。
圣人可遇不可求。
但虽未达到“圣人”境界,有才也有德的人生活中并不少,重在发现。
第二选择:德胜于才
此类人,称为“君子”
一个人的品性最重要,品性好,虽然能力不足,但可以培养、可以提升;
但若品性差,虽然能力很强,时间长了一定会因德不足而坏事。
第三选择:无才无德
此类人,称为“愚人”。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人可用,没人可选时的选择。
虽然这类人不会做出太大的成绩,但也不会做太大的坏事,因为即使想干他也没这能力!
第四选择:不用有才无德之人
这种人,称为“小人”。
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要用这类人。
因为“小人”做恶,做任何事情都只会想到自己,所有的能力都用在做坏事上。
如果“小人”有才,那这些才越多,能力越强,做的坏事会越多,产生的危害就越大。
即使开始能出成绩,但事后一看,往往都是后患无穷、需要擦屁股的!
因此,宁可不用!
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圣人、君子、愚人、小人?
第一:自己先做君子
要想“识人”,先要自己占个位。
先看清楚自己是什么人?
首先自己得是个“圣人”或“君子”,才能看清楚他人。
“愚人”没有能力看清楚他人。
“小人”只看自己,只在乎自己,不会关注其他人。
所以做“圣人”并不强求,但自己要先做君子,自己要先有德。
第二:观察如何对事
主要包括:方式方法、效率、完成结果。
是用别人的经验,还是自己创新的方法?
是缓慢的,浪费时间的,还是效率非常高的?
完成结果了吗?完成的标准如何?获得想要的成果了吗?
这是为了观察“才”。
第三:观察如何对人
人包括:客户、同事、上级、下级、家人、朋友。
对客户:是否真诚服务?是否会有欺瞒?是否利益至上?是否公私分明?
对同事:是合群还是独处?是促进还是拖后腿?重视团体还是只在乎自己?
对上级:尊重否?谄媚否?打小报告否?私下恶语否?
对下级:提携还是打压?帮助还是看其自身自灭?看中团队还是看中自己?
对家人:关系和睦否?常陪伴?常吵架?
对朋友:朋友多与寡?交谈深与浅?
这是为了观察“德”
第四:观察如何对钱
“金钱”可以让一个从“好人”变“坏人”,也可以让一个人从“天堂”到“地狱”。
“金钱”是能够透视本质的。
“金钱”可以作为试金石用的。
对待金钱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有非法、不道德方式的钱财不取一毫;
第二种是“宁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有可能是自己的,就全部要是自己的,即使不择手段;
第三种是:“钱财乃身外之物”,不重视,有即有,无也并不强求;
这三种态度并非独立存在,更多时候是共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这三种态度同时具备,就需看他在不同的时间内选择哪一种。
最后,时间也是看人的重要维度,做1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