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本书的第七次共读,第四章疗愈的进程。
疗愈的阶段
尽管我们常常在多个层面同时推进疗愈进程,但在某种程度上,疗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认知层面,通过心理教育和正念疗法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患有CPTSD。
2、长期缩减批判者。
3、情绪层面的疗愈阶段,即学习如何有效地哀悼。对童年的损失进行深切哀悼的阶段可能会持续若干年。
4、消除毒性羞耻感。
5、遗弃抑郁。
6、解构每个疗愈层面旧有的、会加深痛苦的防御。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接受“疗愈将持续终身”的事实。
康复的迹象
1、情绪闪回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降低。
2、你的内在批判者开始缩减,并不再主导你的心理。
3、你的放松的能力逐渐增强。
4、建立值得信赖的关系,更多地展露自己的真实和脆弱。
5、放弃根治情绪闪回的救赎幻想。
识别康复迹象的困难
有些读者可能为了康复努力了很久,却错误、羞耻地认为自己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是因为CPTSD幸存者常会陷于“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康复进展,就会面临放弃疗愈的巨大风险。非黑即白的思维经常使我们落入陷阱,即不承认和不重视我们实际取得的成果。在疗愈初期的一种常见现象是,只要没有获得100%的改进,幸存者就会用完美主义去否定它。
以下是一些常常被幸存者忽视的康复迹象。
1. 4F反应的程度有所减轻
2. 越来越能抵御内在批判者
3. 更善用正念来应对闪回或内在批判者的攻击
4. 认为自己足够好的频率更高了
5. 在第二章所列的发展停滞方面取得了进展
6. 暴饮暴食或药物使用有所减少
7. 体验到更多足够好的人际关系
8. 闪回的强度和痛苦程度有所减轻
内在批判者使用的是一套非黑即白的评估标准:要么已经痊愈,要么就是仍然有无可救药的缺陷。一旦你认同内在批判者,认为自己有缺陷,就会开启恶性循环,进入全面发作的情绪闪回。这种感觉就像再次落入毒性羞耻感的冰层,被冻结在CPTSD的无助和无望中。
从求生到茁壮
为了康复,我们需要学习处理难以预测的内在情绪变化。也许其最终的落点就在我所说的“求生↔茁壮”这一循环往复的维度上。在进入疗愈阶段之前,我们可能觉得人生不过是为了求生而挣扎。然而,当疗愈取得一定的进展时,我们便能体验到重新茁壮成长的感觉。这些体验一开始可能是乐观、充满希望的,我们确信自己确实在不断复原。然而,疗愈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情绪闪回袭来,我们就又回到了这一维度的求生端,甚至会忘记自己在求生中曾有过喘息的机会。
所有人都会必然面临这种存在性痛苦:即承受从茁壮模式变为求生模式时所产生的失望。然而,创伤幸存者在处理这种转变时更为艰难,因为我们被长久地遗弃在求生模式一端。但随着疗愈的进展,我们可以学会在陷入求生模式时更多地支持自己。
有疗愈意义的闪回与成长之痛
从极端痛苦的童年中恢复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我们会本能地想要避免更多的痛苦。有时,我们甚至能够在理智上认同冒着闪回的风险来练习自我表达的必要性,但是当可以用沉默来轻易避免闪回时,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想要放弃表达,保持缄默。可是如果想要恢复自己真正的声音,我们就必须唤起勇气,表达心声。
在我看来,勇气是通过恐惧来定义的,它意味着即使害怕也要采取正确的行动。做不让自己恐惧的事并不算真正的勇敢。
最佳压力
“人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
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表明,我们在生活中确实需要少量的压力,这种压力被称为最佳压力(Optimal Stress)。
最佳压力是一种平衡、适度的压力,这种压力对于新神经元及神经元连接的生长是必需的,而这些神经元及神经元连接与大脑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压力太大会催生损害大脑神经元的生化条件,而压力太小会导致神经元的萎缩、死亡,并影响新旧更替。这就是为什么终身学习被广泛认为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疗愈之路上,追求长期发展的幸存者一般会比普通人取得更大的整体性进步。而对于许多未受创伤的人来说,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往往仅止于最高学历(高中或大学)。
在我看来,终身疗愈就是一种重要的终身学习。例如,阅读自助书籍、参加自我改善的研讨会、写日记来加深自我理解,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和不断发展的关系中努力展现更多的脆弱和真诚。在我们为治疗发展停滞而进行各项练习时,经常会处于最佳压力状态。此外,轻微的闪回有时也能带来最佳压力。我确实发现一些长期进行疗愈的人一直在不断进步,并且在晚年时变得更加敏锐。
黑暗中的曙光
那些在长期疗愈过程中坚持下来的人,往往会得到远超常人的情绪智力回报。这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有些矛盾,因为童年创伤的幸存者最初在情绪天性上受到的伤害比一般人严重。
然而,这黑暗中的曙光就是,由于受到的伤害非常严重,我们中的许多人迫使自己有意识地去应对痛苦。那些得到有效疗愈的人,不仅从情绪损伤中明显恢复过来了,还能比一般大众的情绪更敏锐。我的一位来访者称他“比‘正常人’的情绪智力高得多”。
也许提升情绪智力的最大回报就是具备更好的能力去获得更深刻的亲密关系。情绪智力是关系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一般大众的关系智力也在普遍减退。
“别担心,要开心”的情绪霸权
康复中的幸存者之所以有更高的情绪智力,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终于看穿了主流媒体灌输的“人应该一直开心”的理念。然而,许多普通人一直在焦虑地努力“改善”自己的情绪,因而变得与自己的真实情绪体验日益疏离。他们努力地追求快乐,仿佛这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越来越多地采用社会接受的成瘾行为来实现这一目标——贪吃零食、乱花钱、自我药疗、沉迷网络……这些普遍的成瘾行为似乎一直在呈上升趋势。
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快乐不够真挚,反而会演变为令人沮丧的悲哀,有时还会造成疏离感。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有控制欲的自恋狂会对我们进行情绪勒索,让我们与他一起虚假地快乐,而我们这些关系依赖者会强迫自己用笑声来掩盖恐惧或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