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媒介》正是一场体验“内爆”的旅程,有关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我仍是知之甚少。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尝试理解麦克卢汉的决心,尽管他“马赛克式”的诡谲文风及如同艺术家般大胆肆意的用典和批判无疑为此书的顺畅阅读平添诸多障碍。
事实上,最初令我对《理解媒介》感兴趣的正是它的标题——那是我长久以来无处安置的困惑。我说无处安置,是因为感到身边的人似乎那么坦然地接受着新技术(也即新媒介)给这世界带来的种种变化。他们积极应对,踊跃尝试;他们参与塑造着电力技术如今的风光,正如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预见的那样。
对于媒介,麦克卢汉如此定义:“不局限于与大众传播相关的媒介比如广播,媒介是人体的任何延伸(轮子是腿脚的延伸,电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也可能是社会组织和互动的形式(语言、道路、货币)。具体地说,媒介是技术派生效应,一般情况下目力难及;包含使用者和社会采用新技术形式以后所经历的心理调整和社会调整。媒介是新技术发出的‘讯息’;所以我们说,‘媒介即讯息’。”这是相当精辟凝练的概述,也是理解他全部思想的基本点。在书中,麦克卢汉对诸多媒介形态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常有十分精妙的论述。比如:
“报纸自问世之日起,始终不趋向于书本的形式,而趋向于马赛克形式或参与的形式。”
“游戏是人为设计和控制的情景,是群体知觉的延伸。它们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修整。就整个社会而言,游戏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行为。而自言自语又是一种公认的游戏形式,这种形式对自信心的增长是必不可少的。”
“打字机对于诗人和小说家来说,很接近未来的电子音乐;就其使诗歌创作和出版中的各种职能压缩或统一来说,打字机和电子音乐是很接近的。”
“电影与字母表和印刷文字一样,是一种富有攻击性的、威力至上的形式,它由于爆炸而侵入其他文化之中。它的爆炸力在默片中比在有声片中要大得多,因为有声片的电磁波声道已经预示着机械爆炸将被电力内爆所取代。”
媒介(技术)作为人的延伸,往往具有替代性的生殖机能。每一种技术在造就它的人身上都可能激起新的需要和回应,从而产生新的延伸。所以应当看到,一切媒介都想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通过储存信息并加快信息的传输,媒介不断造成新的紧张和压力,从而深刻地变革着社会秩序。而个体应对媒介挑战的方式往往充满自恋和麻木——相比于形式本身,人们更加关心媒介的“内容”;如何使用媒介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而麦克卢汉则提出“媒介即讯息”,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对于为何做出“媒介即讯息”这句断言,麦克卢汉在与他人的通信中透露的想法似乎远比在书稿中多:
关于麦克卢汉和《理解媒介》,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多少,此书编者所言“即使思想高雅的读者也难以理解他的思想”也算是一种安慰。然而,在试图探究他浩荡文字的背后深意时,我确实尝到一种感知和思考的全新维度。我这个“麻木的技术白痴”,终于开始审视自己面对媒介的独特力量时难以抗拒的感知“关闭”,尽管“感官使我们顺应自己接受的经验模式”。而我对印刷媒介无法打破的执迷,也在麦克卢汉笔下找到了更为适当且坚定的方向:“书籍的知识垄断在新语言的挑战下能苟且偷生吗?答案是:不能。我们应该问的是:印刷媒介在哪方面能够胜过其他媒介,什么值得努力做?”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做出独立而恰当的回应,与新旧媒介带来的潜意识影响正面交锋。对此,提高对媒介形式的认识或许是可行的着手之处,而大胆又不失谨慎的感知和探索,应该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