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发始封祖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在春秋众多诸侯国中,郑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在地理位置上与晋国和楚国都接壤,它力量比较弱,如果顺从楚国就受到晋国的入侵,反之就招来楚国的进攻,处境十分尴尬,他们便不得不采取“谁来攻击就顺从谁”的窝囊政策。
子产是郑国大夫子国的儿子,郑穆公的孙子,又称公孙侨,在他的执政下,郑国实现了一段时间的安定和民生的富足与自由。有关他的最早记录是在《左传×襄公八年》,即公元前565年:
四月二十二日,郑国大夫子国、子耳攻打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唯独子产不随声附和,他说:“小国没有文治德行却有武功,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楚国人前来讨伐,我们能不顺从他们吗?顺从了楚国,晋国的军队就必然来攻。晋楚两国进攻郑国,从今往后,郑国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宁。”公子国(他父亲)对他发怒,说:“你知道什么?国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执政的正卿做主,小孩子谈论这些,就会有杀身之祸。”[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鲁襄公三十年,即公元前543年,由于郑国子皮让贤,子产开始执政。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发生在鲁襄公三十一年,即公元前542年,当时,郑国的教育应该还比较普及,乡村学校比较多。郑国人闲暇时就到乡校相聚,在那里议论国家大事、政府的执政得失[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呢?人们早晚休息时到那里走走,评论一下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就推行它;他们不赞成的,我就改掉它。他们实际上是我的老师呀,为什么要毁掉它?我听说凭借忠善可以减少怨言,没听说用威势能够防止怨恨。用强硬办法难道不能立刻把人们的口堵住?但那就如预防河水决口一样。如果大决口,伤害人必然很多,我没办法解救。不如开小口加以引导、疏通,不如让我听到这些批评的话而作为药石来使我改正。”然明说:“我从今以后知道您确实是可以成就大事的,我实在没有才能,如果真按您的想法去做,郑国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岂止我们几个大臣得到好处?”[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
孔子后来听说了子产那番话,说道:“由此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才不相信呢。”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左传·襄公八年》:庚寅,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子国怒之曰:“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
[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 这点看来,中国历来如此,平民百姓历来关心国家大事。
[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 《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