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2614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629(2025.2.11星期二)
厌学孩子呆在家,有的会发脾气,一言不合就会大发雷霆。父母觉得我已经很忍让了,他为啥还这样变本加厉?其实,孩子的愤怒基本上都来自他从小到大所承受的父母无意间转移给他的愤怒。他此刻要释放它们。父母压也不是,躲也不是。该怎么办呢?最核心的就是:直面!允许孩子表达,然后,该道歉,道歉,该承认,承认,该分析,分析。有的父母却选择了打压或者打感情牌,还有的父母选择了回避。这都会导致孩子内心所被迫承受或者压抑的恨意无法释放,还有,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又讲“天一无不是的父母”,所以释放就更困难。这种压抑会导致孩子内心更加痛苦。所以,你如果希望你的孩子人格完善地活着,那就要学会允许,学会承认,学会忏悔,至少是学会道歉,忏悔我们过去无形中加受到孩子身上的恨意。
如何检视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恨意呢?通过两个例子可能会有感觉。比如,母亲童年被虐待,长大后对女儿发脾气;父母因为工。压力大,回家后对孩子发脾气。加藤的观点:如果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没得到满足,那么他会因为对爱的饥渴而感到痛苦。
举例子说明一下:婚后的她对自己的母亲恨得咬牙切齿。因为结婚之后,她的孤独感得到了部分治愈,所以,一直以来被压抑在心里的恨意便突然喷涌而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撒娇欲,而结婚让这一欲望爆发出来,过去的她因为内心充满孤独,所以,想与人亲近,害怕自己意识到心中的恨意,因而,想与人产生情感联系,她就必须一直压抑着心中的恨意。结婚之后,她内心的孤独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缓解,于是,人类自有的撒娇欲便冒了出来,因孤独而被压抑的恨意也开始出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看到的模式:当一个人日子过得好一点或者她真的遇到了一个包容她爱她的人以后,她内心的那股恨意绵延不断地攻击就释放出来了,在此之前,他那股恨意是被包裹起来藏了起来没办法释放的。她会以表现得小心翼翼,刻意迎合他人的方式活着。那个恨是没有指向的,如果她能表达非常好,如果他表达后又转向内疚,她就会把恨意转嫁归咎给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导致俩人过不成。除非那个无条件爱她的对象真的能包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