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用于解答如何拥有改变自我的勇气去获得自由,进而得到幸福。本书通过哲人和青年对话的形式完成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开篇哲人就提出“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随时都能获得幸福”的观点,并表示只需改变自我便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以青年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是无法首肯这一观点的。经过一次次的对话剖析为何无法获得幸福,改变自我与幸福间的联系以及如何获得自由去得到幸福。
本书讨论了束缚着我们改变自己脚步的原因主要是过去、人际关系和现在。第一,普遍地,大家在解释过去对我们的影响时都会使用原因论,但本文提出了目的论,其指通过将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来达到现在要做某事的目的,比如说我将过去出门被砸的事实夸大以便达到不出门的目的。过去的事情已然过去,无法再次改变,因此目前重要的是赋予过去怎样的意义去获得改变自我的勇气。第二,在人际关系方面,本书提出一切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本书中对社会的定义是只要世上存在两人及以上就会形成社会,稍微竞争意识偏重,竞争关系便会油然而生。如今,学校和企业都以赏罚式教育为主,一种胜优劣汰的局面是必不可少的,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求也愈发强烈,产生无法正视自我的自卑情结和超越情结,选择他人干涉的生活,想满足周边所有人的期待,只会得到被人干涉的生活。本书提出“课题分离”的解决方法,即将属于自己的三大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以及恋爱课题列为目标,不插手属于他人的课题。另外,本书提到了自由与勇气,以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为例,将绳结看作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用勇气的利刃去砍断它,才能挣脱掉无形加固着的束缚,获得真正自由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说的真正的自由不是指放纵,而更多的是指自律,具备被讨厌的勇气,做到凡事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和作态度,幸福才会悄然而至。本书有提到幸福是由价值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指一种对他人的贡献,我们对于价值的感知是不统一的,有时身为一名环卫工人都会感到幸福,但有时即使家财万贯也感受不到快乐,此时就体现出“知足常乐”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摆放好自己的位置–不特意地拔高或贬低自我,而是去学会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我,具备甘于平凡的勇气,此处的平凡不是平庸,是普通,明白众生皆平等,学会以平等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感知“我们”在本质上的共性。当做到接纳自我时,会自然地产生对他人的信赖,为我们信赖的人作出贡献,带来共同体感受,若人人如此,社会该是多么的和谐与美丽。第三,人人都将人生看作是在登山,而山顶就看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当我们将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时,登山的过程会变得乏味无比,进而导致半途而废。本书中提到人生不是由一条严丝合缝的线组成,而是由一系列的点构成的线,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一天就代表着某一小点,尽力地做好现在的事情,不去过分关注过去的经历或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必特意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再行动,左顾右盼的拖延只会带来懊悔,此时便鼓起勇气踏出第一步就好。同时,本书提到人生本身并不存在实际的意义,但可以通过自己去赋予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幸福。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静态物质组成的整体,它是简单的,但世界上的社会是复杂的,因为社会是有众人组成的,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网影响着我们的看法和决定,当选择自律地改变自我会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解放身心上的束缚,认可和接纳自我,才是真正的自由,通过贡献实现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