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三年(1508年)春,王阳明抵达了贵州龙场。
龙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在万山丛棘中,蛇虫成群,瘴疠虫毒肆虐,苦不堪言。当地原住民说的话如同鸟语一般,难以理解。言语相通者,大都是来自中土的亡命之徒。当地没有像样的房屋,只是把土堆起来做成个洞穴,栖居其中。
王阳明来到龙场之后,教当地原住民伐木做地基,架木为房梁,割草盖屋顶,建造房屋。当地民众纷纷效仿,第一次有了像样的栖息之所。
当地百姓见王阳明的住所潮湿简陋,于是就另外伐木,给他建成了更为宽敞的住所。王阳明在住所周围种上竹子,又栽上一些花卉,朝夕在此吟诗作赋,并渐渐地习得了当地的方言。于是,王阳明开始把礼、义、孝、悌的思想传授给当地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其他地方的原住民也都专门跑来听他讲学。王阳明总是耐心地开导他们,从不会露出倦怠之色。
王阳明曾说:
“刘瑾愤怒尚未得解。得失荣辱,皆可付于度外。惟生死一念,自省未能超脱。”
于是,王阳明在房后凿石为椁,夜夜端坐其中,一求心静。渐渐地,他的内心变得超然洒脱,身体也变得年轻有活力,逐渐把自己所处夷地的艰辛和苦难全都忘却了。不过,仆人们却不堪忧虑,屡屡患病。王阳明亲自砍柴挑水煮粥照顾他们。因担心仆人们的抑郁之情,王阳明又是咏诗,又是唱家乡的俗曲,或者跟他们开玩笑,以适合他们心情的方式来排解和疏散他们的抑郁。
有时王阳明会想:如果圣人遭遇如此之困难,一定有比我更好的处理方式吧。我之所以还不能如圣人一般,恐怕是因为我还未达到圣人的境界。
一天夜里,王阳明在梦寐恍惚之间,忽然悟到了格物致知的奥义,就好像有人告诉他一样。他不禁欢呼雀跃起来,把身旁正在熟睡的仆人都给吓醒了。从此,王阳明胸中洒脱,终于达到了豁然大悟的境界。
王阳明所悟就是后来他所提倡的“心即理”,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求理于事物者大误也。如果说得再详细一点就是,自己的心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据和标准,我们不应该向外界的事物去求“理”。因此,王阳明把“格物”解释为“正言、正听、正动、正思”,而“致知”则是达到人类固有的良知。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与朱熹大相径庭,表现出他特有的见解。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可谓是阳明心学的曙光。自此以后,王阳明的思想日益精进,最终成为集大成之学。
选自 高濑武次郎《王阳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