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学贯中西的大师之三---行走的四库全书:马一浮•上
小武道:“那你想介绍的第三位学贯中西的大师是谁?能比得上前两位吗?”
八角呵呵笑道:“当然比得上!大隐隐于市,此人不为一般人所了解。而就算已经被称为大师的人,基本也只能触及他的皮毛。他被晚清民国的诸多才子、学神、大师们公认为是:才子中的才子,学神中的学神,大师中的大师!”
小武笑道:“赛亚人里的超级赛亚人?他到底是谁?”
八角捋须笑道:“你不信是吧?清朝最大的一个图书库叫做四库全书,拢扩了到清朝乾隆年间为止、搜集到的一切古代遗留书籍,听说过吗?”
小武点头道:“这我当然听说过。当时乾隆让才子纪晓岚做主编,再加上众多文人官员辅助,终于将全中国能搜集到的所有古书编辑成册。一共有四份全量拷贝,放在中国北方的四个城市,故此称为四库全书。听说运书入库的过程是‘汗牛充栋’---意思是书籍之多,导致拉车的牛全身是汗,又可以从地板上堆到屋梁的高度。”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最初那四份抄本所放之地称为北四库。后来为了安全,又抄写了三份放在南方,称为南三阁。这后三份都在江浙,分别是: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渊阁。可你是否听说世上有人、能把将四库全书都读完?”
小武大为讶异道:“这个……我不知道,不太可能吧?那可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所有书啊!无论什么学问、什么门派、什么朝代作者写的,全在那里啊!”
八角捋须道:“可是世上却真的是有这么一位、难以置信的泰山北斗---马一浮,他很年轻就做到了。由于马一浮在28岁就通读完了文澜阁的四库全书,而且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很多文人便尊称他为 ‘会行走的四库全书’。”
“例如,发表《中国文字构造论》的才子戴君仁说道:‘中国历史上大学者,阳明先生之后,当推马一浮’。也就是说,自明清两朝直到近代,也只有王阳明和马一浮这两人堪称为大学者。”
小武奇道:“是不是啊?跟王阳明先生并肩?有这么高的评价,而我却不知道此人?”
八角笑道:“天才的路还是从头说起吧。马一浮其实名叫马浮,一浮是他的字。其父在四川做知县时,娶了陕西的名门之女何定珠。1883年,马一浮出生在成都,5岁时随父母回浙江绍兴原籍,开始拜师学习。9岁时,家里特地聘请了一个当地的郑举人给他做老师,但一年后郑举人便主动辞职。”
小武讶道:“这是为何?难道小马浮很调皮?学习上‘马马浮浮’?”
八角莞尔道:“清末绍兴一地的科举‘分数线’很高,原因是当地的高手学霸实在太多。清末民国之时有‘天下文章出浙江、浙江文章出绍兴’一说,虽不全对,但多少表达了绍兴科举很难出头的事实。当地很多秀才满腹经纶、却总考不上举人,最后只好走个门路,为知县、巡抚们做个师爷,也就聊慰此生了。所以,绍兴师爷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群体,也是一个普遍屈才、声誉很高的群体。”
“而小马浮的老师是个绍兴举人、并不是秀才,这已是极为难得的了(大约是因为那人暂时无法做官),但是郑举人却告诉马浮的妈妈,自己不愿再教的原因是:我会的他已经全都会了!而且……下面的话不好直说:他可能再也找不到老师了!”
小武惊道:“竟有此事?可信吗?当时马浮才10岁吧?”
八角笑道:“不错。当然马母何氏也不是很信,于是随手摘了朵菊花,随便选了个‘麻字韵’让他作诗,作为测试。结果小马浮很快道:
《咏菊•麻字韵》
马浮
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
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
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
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
这样,郑举人证明了自己并非推脱,便收拾收拾走了。而父母也的确无法再给小马浮找到老师,只好让他任意看书、自学。”
小武点头道:“好吧,他肯定是个神童。从诗中看,十岁便有高士的既视感!”
八角捋须道:“绍兴神童很多,外人对细节也不一定了解确实,大可说你吹嘘。不过,关键是到了15岁时,马浮正式参加了绍兴乡试。他不但考过了秀才,又以乡试榜录取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举人!”
“这种成绩在绍兴、乃至浙江省、甚至整个东南科举场上,不啻于投下了一颗原子弹!让全中国的读书人目瞪口呆!于是当时的学子们都称马浮为‘江湖怪兽’!顺便说一声,与马浮同科参加考试的,还有同为绍兴才子、日后名震天下的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不过名次要落后他许多,而且一个放弃了府考、另一个终止于院考。”
小武奇道:“鲁迅兄弟二人,年纪比马一浮要大吧?却考不过他?”
八角捻须笑道:“从此,浙江的读书人无不以马一浮为精神偶像。尤其是原籍绍兴的一些教育大师,例如蔡元培、竺可桢、罗家伦、周恩来等等,一提起马一浮之名无不敬仰万分,并终身以其读书事迹来勉励后学弟子!”
小武大为惊讶道:“哦,原来那些民国的大教育家,其中竟有这么多是绍兴人?而周恩来也算是吗……按说他在黄埔军校做过教导主任,勉强也算是教育界人士吧。但他不是江苏淮安人吗?”
八角笑道:“周恩来对马一浮了解甚深,那也是自幼家传的因素。周家原籍绍兴,周恩来的祖父因为大半辈子科举实在无法出头,只好追随了一位淮安县令去当师爷。正巧县令在任上猝死,他便暂为代理,后因代理工作出色,被朝廷明令嘉奖,就转正出任了淮安县令。从此他家正式迁居淮安,以为子孙不必再回绍兴考试。”
“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周恩来的父亲也是一个知县,花了钱打点关系想平调回淮安。然而前任知县却不肯离任,而且弹劾他‘离家百里不得为官’,也就是说:你既然是淮安人就不得出任淮安县令。周父只好再上下打点,且称自己是外来侨人,原籍还在绍兴---如此一来,则坐实了周家子孙不得不再回绍兴参加考试。”
“1898年马一浮高中绍兴乡试第一,恰好这一年周恩来出生(两人差15岁)。周家祖孙也世代读书,但考试的成绩离这种‘学神’不知道差多远,不禁百感交集,于是自小便勉励周恩来---要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榜样来学习!”
小武恍然道:“原来如此!”
八角捋须笑道:“其实照我看来,马一浮之所以名声在民间不是太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的研究内容过于高深,写出来的书用于指导教授们则是好书、用来指导学生们则学生看不懂(包括大学生)。二是因为众多文化名人、平日里都不太愿意提及他的名字,因为差距实在太大、人比人要气死人的!”
小武点头笑道:“第二条的心态我倒是可以理解的,名人之间互相吹捧、也要吹捧水平跟自己相差不大的人,否则最好不提。而别的名人本以为自己是‘学霸’的,跟马一浮一比、发现自己还是‘学渣’,所以最好离他远一点。”
八角点了点头,缓缓道:“当时清朝积弱,为列强所欺,有志的年轻人都认为学习西方可以强国。所以,马一浮接连中举、成亲之后不久,便开始‘游学江海’,先去了上海,从学习英语、法语、拉丁语开始……不久便可以阅读各种西方文字写的原著了。他还和谢无量、马俊武两个朋友一起在上海开办了《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介绍西方文学与哲学。”
小武笑道:“ 原来是‘多语言学神’?又开启了升级版模式?”
八角微笑道:“翻译世界杂志辟有《哲学史》、《哲学泛论》、《社会学》、《宗教进化论》、《政治学史》、《法律泛论》、《最新经济学》、《教育史》、《海上大冒险谭》、《地球之最要新闻》等栏目,半年时间里出了6册期刊。”
“其中,马一浮特别翻译和介绍了斯宾塞的作品,论述了‘教育达尔文主义’---如何将‘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里(尤其是教育和阶级斗争)。这即使在西学中也是极为先进的内容,各地学子们闻所未闻。因为先有‘天下文章归绍兴’之语,既然马一浮如此超前和领先,所以学子们干脆誉之为‘天下文章归马氏’。”
小武无语,道:“好吧,我能理解学子们的心情---干脆让江湖怪兽唱独角戏去吧。”
八角又道:“然而祸福相依,在马一浮19岁时其父、其妻相继去世(父亲是病重过世,妻子则是因为打胎导致的并发症过世、而之所以打胎又是因为守制之故),马一浮只能回家奔丧,《翻译世界》期刊也因此停刊。加上母亲去世得更早,从此马一浮孤身一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不久,马一浮的岳父汤寿潜(辛亥革命后浙江首任都督)又想让他跟小姨子续弦,但是为其婉拒。后来,马浮的岳父、小姨子又接连染病。不过家里病魔肆虐并不能打倒马一浮,他逐渐自学成为了良医,并且治好了岳父和小姨子的病。”
小武张大了口,道:“他医学也行?难怪是一个怪兽啊!”
八角捋须道:“打击虽接踵而来,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他原也不会有太多影响。马一浮以后若是想走当官之路,以及续弦名门之女,没有丝毫难处。但是,马一浮在悲痛之余却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从此不再娶妻,也不去为官,而是终身追求学问大道。”
“不过,朝廷还是需要马一浮这样的人才做事的。恰逢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市为欢庆建市一百周年而承办了第十二届世博会,清政府也提前了一年准备参加事宜。21岁的马一浮因为汉语、英语、拉丁语俱佳,于1903年被聘为参展团秘书翻译,派往美国密苏里州公干。”
小武惊道:“原来他是这样去外国的?同其它中国人出洋留学可大不相同啊!”
八角哈哈笑道:“这样出国是有工资可拿的,能够持久,跟穷留学生大不一样。一路上马一浮意气风发,接连作了好几首诗。我还记得其中一首,诗云:
《美利坚咏怀》
马一浮
万里来寻独立碑,丈夫到此自堪悲。
入关不见咸阳籍,击剑谁携博浪椎?
国命真如秋后草,党人犹是裤中虮。
千秋意气英雄骨,都化烟尘逐雁飞。”
“不过,到了密苏里州以后,除了翻译之类的文案工作,帮助清朝大使馆准备世博会,其实并没有多少事情。而马一浮自然不会荒废如此好的机会,经常独自去圣路易斯市最大的书店买书。”
小武微笑道:“学霸无论到了哪里,肯定还是读书!”
八角捋须点头微笑道:“马一浮花费自己的工资,在书店里买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伦理学》、《心灵哲学》,卢梭的《民约论》、《人权论》、《政治罪恶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康德的《纯理批判》,还有《社会平权论》、《道德法律之原理》、《佛教原理论》、《基梭文明史》、《昆谛坦雄辨教育法》等等哲学著作。”
“此外还买了《拜伦诗》、《赫胥黎文集》、《孔德传》、《但丁诗》、《狄摩斯谛尼演说集》、《莎士比亚集》等等文艺书籍。从他的日记来看,当时还要花钱去学钢琴、看话剧、逛公园,业余生活着实要比工作还忙得多。”
小武震惊道:“这么多外语大厚书如何读得完?何况还有工作,真是难以置信!”
八角开玩笑道:“读不完就先放着。与此同时,他还将《法国革命党史》、《日耳曼之社会主义史》、《露西亚之虚无主义史》等著作翻译成英文。”
小武奇怪道:“马一浮不但中文牛,外语同样牛,这点我只能说---佩服!不过,他又为什么将这些书翻译成英文,而不是中文呢?”
八角捋须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马一浮虽然年轻却直奔着成为大师而去,他并没有打算写文章、给文化较低的读者阅读。他的很多著作都是写给大学生以上水平的人看的(后来甚至是写给教授以上水平的人看的)。对于文化水平高的读者,马一浮认为英文是他们必须掌握的语言(法语、拉丁语可能做不到人人通晓)。”
“二则,这也跟马一浮的外语学习方法有关。如果把法文、拉丁文等等文字的名著翻译成英文,对他来说就是对这几种外语最好的习作练习,非常有助于他同时掌握好这几种文字。后来,他率先把《资本论》由英语版翻译成日语版、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小武大惊道:“《资本论》也是他首先翻译的?”
八角微笑道:“马一浮经常去书店,也是为了找寻是否有新书出现。直到一天,他赫然发现书店中新到了英文版《资本论》,不由得大喜,连前一天的感冒都好了,原因是早就听过这书名,半年了才终于找到!”
“不过,当时的英文译本内容不见得非常准确,日后马一浮又找到了德文原版。为了确保德英翻译的正确性,马一浮又自学了德语,以便能够核实翻译。”
小武摇头叹道:“我擦,又学个德语---就跟玩儿一样?而且是用来看《资本论》这么深奥的书?”
图表 11马一浮青年小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点了点头,道:“总之,在美国生活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对马一浮的一生影响却是颇大的。由于长得又矮又嫩,美国人老是‘Boy’来、‘Boy’去的叫他,马一浮感到很不被尊重,此后便开始蓄上了一把大胡子,并且保持终身。”
“很多人都只看过马一浮的大胡子像---以为他是年纪很大的前辈,但实际上他从25岁开始就那样了,直到84岁过世为止,形象很少发生变化。”
小武大笑道:“好吧。年轻的马浮想当大师,然而长相实在是个小孩。也难怪他要留大胡子,不然别人不够尊敬他。”
八角捋须道:“有一天,马一浮听到圣路易斯大学的学生在讨论让中国统一好、还是分裂成几块比较好,而且毫无愧疚,于是对美国人非常反感。”
“又因为美国人羞辱清朝人的落后,于是他剪去了自己的辫子。然而这个原因使得他被大使馆开除,此后官府也不会再聘用他。留美签证随即也被注销,马一浮必须在一个月内离开美国。”
小武讶道:“马一浮只留美一年?然后回国了?”
八角摇头微笑道:“马一浮没有直接回国。得知国内好友马君武、谢无量当时正在日本留学,他便离开美国先去了日本。在轮船跨越太平洋的航程中,马一浮又自学会了日语,这样一踏上日本国土,他就能用日语交流和学习了。”
小武听得手脚麻木,道:“马一浮学一门语言,竟是如此之快么?”
八角笑道:“我记得能够在海上一个航程就基本学会日语的人,应该还有两人:一个是李叔同、一个是梁启超,所以这也不算特别了不起。”
“不过日本学者乌泻隆三问马一浮:先生在美国看到了什么好学问?马一浮道:我觉得就《资本论》这书还有点意思。因为日本当时也还没有见过资本论,于是便请马一浮帮助翻译成日文。马一浮欣然应允,就把这当成练习日文的习作,同时也顺便译为中文。不过日后马一浮看见《资本论》的德文原版,觉得还是重译为好。”
小武已经见怪不怪了,道:“原来《资本论》不但是马一浮第一个带入中国的,也是马一浮第一个带入日本的!”
八角微笑道:“几个月后翻译完毕,马一浮跟乌泻隆三学习日语、德语也有了不错的基础。随后他约谢无量一起回国,然后同去镇江的焦山之上,以便读完自己在美国买回、但还没来得及读的书,并且开始学习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
小武嘴都合不拢来,道:“还有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的书?不要买不行吗?”
八角笑道:“马一浮既被官府开除,就没了工资收入---他也是要靠稿费生活的。在焦山的一年里,他用英文翻译了西班牙名著《唐·吉诃德》、改名《稽先生传》,投稿并刊登于上海独立周报;随后又用日文翻译了意大利麦伽费尔所著的《政治罪恶论》,刊登于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
小武没好气道:“好吧,‘多语言学神’的世界我不懂。但是,为啥要去镇江呢?马一浮又不是那里人?”
八角微笑道:“焦山是长江中间的一个小岛,因东汉隐士焦光隐居在此而得名。此岛在镇江以北、扬州以南,四面是水,十分僻静,所以历代常有读书人在此闭关,以前就有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等先例。”
“而焦光、郑板桥的风格,正为马一浮、谢无量所向往,于是便追随先贤而去。不过一年以后,马一浮已将美国带回来的书读完---感觉其中的西方政治虽也有些新意,但本质上似乎并未超出儒家政治的范畴,无法找到新颖独特的道路。”
“于是他只能重新思索:现代中国乱局的解决方案、是否仍存于传统文章之中?带着这个问题,马一浮离开焦山、去了杭州的亲戚家,又开始了通读《四库全书》之旅。”
图表 12长江中的焦山
小武无奈道:“好吧。那么问题来了,读完《四库全书》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呢?”
八角捋须微笑道:“为了提高读书效率,马一浮转住到文澜阁附近的一个古庙,每天阁子一开门就去读书,关门就回来睡觉。为了中午吃饭,他自带了一个小炉子---就在烧完一锅豆腐的时间里,他也规定自己必须读完一卷书。”
小武长大了口道:“嚓,这还是人吗?”
八角笑道:“四库全书总共8亿余字,若没有那样变态的看书速度,又怎能读得完?”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后来说过,开始时他也不相信马一浮先生读书速度之快,便和他一起看了一篇文章。然而才看了三行之后,便开始跟不上速度、有些跳行了,这才相信世间真有一目十行的事情。而有的时候,马一浮看书似乎慢了下来,丰子恺的速度能跟得上了---但后来听他把内容背诵了出来,才知道他不仅仅是在阅读。”
小武道:“哇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