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二十多年书,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以后,突然发现,自己之前都是不会读书的。
刚开始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觉得这本书特别难啃,专业性很强,我几乎上是步步为营,读一点,就学一点,学一点,就用一点。
当读到第一篇第四章关于阅读速度这一部分时,知道了平时自己读书时的一个坏习惯,就是总是习惯性的逗留与倒退,总觉得自己不仅记不住都看了些什么,而且还不理解书中的内容。总想着读过去一遍之后,就完全理解了,记住了。读了这一部分我才发现自己是太心急了,读书是分层次的,我连检视阅读的第一层次都没有完成,就想着达到分析阅读的状态,这是不可能的。
当读到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时,我发现自己平时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的空白部分做笔记这个方法还是挺好的。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喜欢这个方法,觉得自己的想法或许很幼稚,不敢下笔写在书上。后来有一次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这本书的时候,读到书中的某些地方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不吐不快,于是就开始了在书中做笔记。
后来再去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笔记就会想到当时读书时的想法,才发现这个做法真的挺好的,于是就养成了习惯。
带着问题去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班平时有读书借阅这个活动,每周一次,以前都是按照阅读计划把书读完就可以了。从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给同学们提了四个问题: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情节是怎样的?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让他们把这四个问题写在读书计划的后面,读书的时候带着这四个问题去读。
在第七章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中,作者提到:用一小段话说出整本书在干什么,不要满足于“整体上的感觉”,要自己能说出口。所以我会让我们班的同学尝试着把上面所提到的问题的答案写下来。
第七章中提到想驾驭复杂的内容,就为这本书拟一个大纲。这本来是写作时的一个方法,用在这里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从整体上去把握一本书,找出这本书的整体架构。于是我回过头来从第一章开始,把每一张的主要内容列了出来,写在了一起,一直写到我读的地方。
我发现这本书主要分两大块内容,第一部分就是阅读的层次,共分为四个: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每一个层次都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较低的层次包含在较高的的层次之中。第二章对于这四个层次是一个总体的描述,后面的几章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所占篇幅最长的就是分析阅读,第二篇七章内容都在详细描写如何进行分析阅读,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阅读。
刚开始我会觉得这样读书很麻烦,先检视阅读,再分析阅读,每读一本书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不需要按照步骤先列大纲,再挑重点读一遍,当我们熟悉了这些读书方法时,我们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时切换读书模式,就像读书速度一样,根据读的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读书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