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体,既有情绪化的一面,又有理性和感性的一面,只是各自所占的比重都不一样。
如果用一个饼图来表示,蓝色的部分代表一个人的情绪化,红色的部分代表理性,而绿色的部分代表感性。这三者可能的一种分布是,情绪化最高占45%,理性占35%,感性占25%,而知性为0%,说明这个人在近一半的人生里是处在完全被物格的状态。
为什么知性为0%呢?知性就是格物致知里面的知,也是大儒王阳明先生讲的良知,如果我们能直接做到致良知的话,能量级可以一下子跃迁至700能量级以上,这叫顿悟。但是因为我现在的意识能量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只能够朦朦胧胧地看到原来还有这么一条路,所以我们暂时不考虑知性,还是以提高理性和感性为主。
通过格物致知,我们知道理性是情绪化的敌人,理性增加一分,情绪化就会降低一分,同样感性也是情绪化的克星,感性增加一分,情绪化也会降低一分,当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和感性,降低情绪化的时候,此时的修行状态就可以从左图转化为右图,相应地意识能量也随之提高。
修行过程不仅是学习理论和方法的过程,还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大学》里提出自我修养要从格物致知开始,在掌握了格物致知修行图以后,我们明白格物要经历情绪化、理性、感性和知性四个层次,格物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情绪化,提高理性和感性,最终唤醒知性,具体实践的方法论是用格物致知饼图来判断这三者在自己内心中所占的比重,然后不断进行调整各自的大小。
当你掌握了格物致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后,我们就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意识能量。
自我修养的第一步是照见自己的意识能量层级。每天用格物致知饼图给自己照照镜子,随时随地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觉察自己当下是处在情绪化的状态,还是理性或感性的状态?如果是情绪化状态,就要学会提高自己理性思考和感性意义的能力,让自己从被物格的状态中抽离出来。
第二步是每天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问自己,这样做符合理性吗?符合因果吗?符合科学吗?如果符合,就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如果不符合,就思考如何调整,让符合理性,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理性之光。二是问自己,这样做有意义吗?是我的使命吗?和我的责任有关吗?把它当作一个评判标准,来激发自己的感性。
长此以往地刻意练习,我们的情绪化的必重会越来越低,相应地理性和感性的部分就会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意识能量层级在稳步提高,这是实实在在地提升自己意识能量的方法。另外,意识能量就是德,当德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的家庭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事业发展也会随之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