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笔记92

回目: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一、回目解析

本回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开篇战事,上承第九十一回“上《出师表》伐中原”的决心,下启北伐初期的军事胜利。通过“赵子龙斩将”展现老将神威,以“诸葛亮取城”体现智谋,既塑造了蜀汉将士的英勇形象,也为北伐铺垫了积极开局。

二、核心情节梳理

1. 魏军布阵与赵云请战

魏主曹叡闻诸葛亮北伐,命驸马夏侯楙为大都督,率十万大军抵御。夏侯楙遣韩德为先锋,韩德有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琪),皆精通武艺,随军出征。蜀军阵中,赵云虽已年过七旬,见魏军轻视,主动请缨为先锋。诸葛亮担忧其年迈,赵云以“大丈夫死于疆场,幸也”力请,最终得令。

2. 赵子龙力斩五将

两军对阵,韩德四子依次挑战赵云,皆被赵云斩杀。韩德怒而亲自出战,亦被赵云一枪刺死。赵云单骑冲阵,魏军大败。此役过后,“赵子龙力斩五将”的威名传遍魏军,夏侯楙大惊,不敢轻易出战。

此战凸显赵云“老当益壮”的勇猛,既是其个人武艺的巅峰展现,也为蜀军提振了士气,呼应了《三国演义》对“忠义老将”的推崇。

3. 诸葛亮智取三城

夏侯楙坚守南安郡不出,诸葛亮定下“调虎离山”之计:先派魏延、姜维(此时已降蜀)佯攻安定郡,诱夏侯楙分兵救援;再令赵云、邓芝乘虚夺取南安。安定太守崔谅见援军被蜀军牵制,被迫投降,随后又奉诸葛亮之命劝降南安太守杨陵,实则暗藏杀机。诸葛亮识破其计,将计就计,赚开南安城门,活捉夏侯楙,顺势又取下天水郡。三城皆定,蜀军声威大震。

此情节展现诸葛亮“知己知彼、料事如神”的智谋:利用魏军将领的轻敌与内部矛盾,以最小代价夺取战略要地,为北伐打开局面。

三、人物形象分析

赵云:本回的核心人物。七旬高龄仍能“力斩五将”,不仅体现其武艺超群,更凸显其“忠心护蜀、勇冠三军”的精神。“大丈夫死于疆场,幸也”一句,道尽老将的豪迈与赤诚,使其形象更添悲壮与崇高。

诸葛亮:作为军事统帅,他既善用猛将(信任赵云),又长于谋略(智取三城)。面对复杂战局,他总能洞察人心(识破崔谅诈降)、布局深远,展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

夏侯楙:作为魏军主将,他无勇无谋、刚愎自用,既轻视蜀军老将,又轻信部下,最终导致三城失守,成为衬托诸葛亮智谋与赵云勇猛的反面角色,也反映了曹魏后期将领能力的下滑。

四、艺术特色与感悟

对比手法的运用:赵云的“老而弥坚”与夏侯楙的“少而无能”形成对比,凸显蜀汉将士的忠义与魏军的轻敌;诸葛亮的“智取”与赵云的“力敌”形成互补,展现蜀汉取胜的双重保障(智谋+武力)。

情节的戏剧张力:赵云斩五将的酣畅淋漓与诸葛亮取三城的步步为营,一快一慢,张弛有度,既满足了读者对武将对决的期待,也体现了战争中“智”的重要性。

主题的深化:本回通过北伐初期的胜利,暂时延续了“兴复汉室”的希望,而赵云的英勇、诸葛亮的智谋,本质上仍是对“忠义”“理想”的践行——即便国力不及曹魏,蜀汉君臣仍在为信念拼尽全力。

五、总结

第九十二回是诸葛亮北伐的“开门红”,以赵子龙的勇武振奋军心,以诸葛亮的智谋拓展疆土,为后续战事埋下伏笔。回目虽以“胜利”为主调,但也暗含隐忧:魏军的轻视只是暂时,北伐的长远之路仍充满挑战。而赵云的“老当益壮”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共同构成了本回最动人的亮点,让读者在战事的紧张中,感受到蜀汉君臣的精神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