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的要素: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积淀、文化参与。
语言运用的要素:语感建构、语料积累、语理习得、语言表现。
思维能力的要素: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
审美创造的要素:审美理解、审美鉴赏、审美欲望、审美表现。
怎么在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
一、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丰厚文化积淀;
除了经典诵读以外,还可以通过一些隐性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比如在校园、楼道墙壁等地方宣传栏、宣传牌上展示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传统文化。
二、以语言浸润的方式,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
在文章教学中进入语言文字中品词、品句,让学生来谈他的理解和感受、探究词的深层含义、文化特征、文化意向。
比如在一个教学《湖心亭看雪》案例中,老师让学生品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把“与”子删去,行不行。学生就进行思考,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觉得说有“与”字更能提现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的感觉,在老师的引导下,还得出了“天人合一”这样的总结。他们只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做到对这篇文章中作者心境的透彻理解,非常难得。
还有就是授课老师创设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张岱和舟子的对话,把张岱会对舟子所说的话写下来,并在班级分享展示。老师请了八个同学上前面去进行展示,学生写得非常好,都是用文言来表达。我在惊叹这些小孩的文言水平的同时,也很佩服老师的授课策略。他这些做法,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主要一点,通过这些方式,让他们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
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推动文化传播。
语文教学中如何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培植与发展?
(一)、要善于发现具有较高价值的语感图示——教材中的留白
通过教材中的留白,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孙权劝学》中的问题设计:
1、文章为什么叫《孙权劝学》,而不叫《吕蒙听学》?
(二)、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感图式
语文教学中如何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植与发展?
(一)在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二)尽量展露语言学习中所隐含的思维过程;
(三)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到思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