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
4月17日上午,我和儿子参加了一场名为:“自然寻踪,走进草堂读四季”的亲子研学活动。
旨在“于诗歌中探索大自然的生命密码”,在杜甫草堂里探寻一代诗圣诗歌里的自然小秘密。
说起杜甫,成都人民最熟悉的诗句莫过于“花重锦官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及“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虽然杜甫只在成都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却留下了二百多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在成都短短的几年可以说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所以人们一提起杜甫,就会自然而然联想到杜甫草堂,联想到成都。草堂更是成为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盛名在外。
唐时,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全家流落成都。
一路颠沛流离,食野果、捡栗子、挖黄精,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一一呈现。
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他搭建草堂,过了一段难得的安逸时光。
久居北方的他被南方温润的气候温暖着,成都的山水,滋润着杜甫的诗情。他在这里写下了200余首诗歌,造就了自己诗歌生涯的又一高峰。
冥冥中,杜甫与成都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浣花溪边,一棵如盖的楠木树下结庐草屋,以白茅草做屋顶修建了草堂。
白茅,一种常见的杂草。用它盖成的茅屋冬暖夏凉,住起来也很舒适。而且在周代,白茅还是祭祀上的重要物品。
盖好了房子,杜甫又从朋友处要来桤木、松树、竹子、梅花等栽种在茅屋周围,过起了清苦却稳定的生活。
诗人的生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在他的诗歌中藏着一个“植物园”。
比如,入蜀后,杜甫写下《成都府》:“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描绘出他眼中的蜀地自然之景。
虽然室内讲解略微枯燥,但通过导师诙谐幽默的讲解方式,小盆友们听得津津有味,认认真真做笔记。
互动环节提的问题,也全都难不倒小盆友们,纷纷抢答正确。
到了户外,则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时间,导师用自然观察和游戏等方法,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自然,认识草堂中的动植物。
“草堂陇西无树木...饱闻桤木三年大”,“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从杜甫的诗句中我们知道他种了桤木。
这是川西山野中极常见的树木,杜甫将小苗精心栽植于草堂周围,不久后,草堂周围就长出了一片桤木树林。
茂密的桤叶遮蔽了夏日强烈的阳光,竹影稀疏的草堂被飘渺的轻烟笼罩,在这里生活是如此的惬意,时光静好,就连树叶和露水从树梢滴落的声音都能听见。
在杜甫的诗歌里,人们还可以感受到一个诗意草堂的草木世界。
在这里,杜甫听过“黄鹂鸣翠柳”,赏过“白鹭上青天”,望过“西岭千秋雪”,数过“东吴万里船”。
这份动植物情缘,贯穿古今,人们至今能在杜甫草堂感受动植物世界的曼妙。
涨知识啦,原来大诗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槐叶冷淘”,一种用槐树叶子汁水做成的类似凉面的食物,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呢。
寓教于乐,于游玩中学习知识,岂不快哉。
走进自然,走进草堂,在城市里觅得一处娴静,置身其中地感受季节交替的细微变化,发现诗歌中大自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