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八〇】用言语永远无法到达“致良知”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楜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塵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塵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塵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塵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少间,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
先生旁顾曰:「我塵尾安在?」
一时在坐着皆跃然。
【译文】
有位朋友问,当功夫不真切时怎么办?
先生说:“学问的功夫,我曾一句话概括完了,现在怎么越说越远,连根基都着不了呢?”
朋友说:“您的致良知的学说,我们大概都巳经听明白了,然而也还需要您再讲明一些。”
先生说:“既然你知道致良知,还有什么可讲明的?良知本身就是明白的,你踏实用功便是了,你不愿意用功,只在言语上说,越说越糊涂。”
朋友说:“我正是想让您讲明致良知的功夫。”
先生说:“这也需要你自己探求,我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讲。以前有一位禅师,别人来问佛法,他只是把拂尘提起来。有一天,他的徒弟把拂尘藏了起来,想看看他还怎么回答。禅师找不到拂尘,只好空手做出提拂尘的样子。我这个良知就是启发人的拂尘,舍去了这个,又有什么可以提起的呢?”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学生问先生致良知功夫的要点。
先生四顾旁边的学生们说:“我的拂尘在哪儿?”
一时间,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
释疑:
良知即是心之灵明,本来明明白白,良知一念提起,自然明觉精察。良知之学,只能在心上体会,若要在言语上解析、意识上思辩,便要走入歧途了。
功夫不真切应如何救治?先生认为根本不是知识上如何提供方法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因为良知人人本自具足,提起即是。但是弟子询问的却是良知如何提起的操作细节的问题,先生则讲了禅师的故事,拂尘比喻佛教的本心本性,提起拂尘和提起手都只是说明要提起本心本性,着实下工夫而已,下了工夫之后自然会知晓其中的玄妙,而不需要再问更多的细节方法。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学问之功,仅“致良知”三字已恰到好处,多少即是过犹不及,多言无益。致良知致的是自家的良知,故只需自心打磨,工夫到处,自见分晓。
无相自我心,“哑子吃黄连与你说不得”。
精讲摘要:
这功夫切要处,还得你自己去找,你问我来,我也是给你把这个“良知”提一提,不说良知而说我麈尾安在,就非常幽默。
批注:
①塵。chén 音“尘”。鹿类,比鹿为大。尾毛用作拂尘之具。
②提起。塵尾禅宗故事。出处不详。
③参见《无题》:“岩头有石人,为我下嶙峋。脚踏破履五十两,身披旧衲四十斤。任重致远香象力,餐霜坐雪金刚身。夜寒双虎与温足,雨后秃龙来伴宿。手握顽砖镜未光,舌底流泉梅未熟。夜来拾得遇寒山,翠竹黄花共好看。同来问我安心法,还解将心与汝安。”(《全书》卷二十)
又参见《别易仲》:“辰州刘易仲从予滁阳,一日,问:‘道可言乎?’予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尔要知我苦,还须你自吃。’易仲省然有悟。久之辞归。别以诗:‘迢递滁山春,子行亦何远。累然良苦心,惝恍不遑饭。至道不外得,一悟失群暗。……末学久仳离,颓波竟谁挽!”’(《全书》卷二十)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