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家暴受害者的“创伤情结”,这始终会是一个恶性循环;一边经历着家暴,一边被偶尔的鲜花,甜言蜜语冲昏头脑,甚至很多“受害者”干脆连鲜花都没有,只不过是给予短暂的平复期;而在不虐待你的少数时间中,又给你带来了某种不切实际的希望;是不是这次真的是最后一次了?是不是他真的会改变?然而,你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
和“家暴者”在一起的时间越久,越是离不开他。当你对他的施虐行为已经感到适应的时候,已经习以为常,已经麻木不仁的时候,为了能够继续吓住你,为了满足其更大的胃口,“家暴者”会使用更大的刺激来虐待你。
所以,你的一味忍让,一味顺从,最终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害死自己。
也许,你常常会回到曾经甜蜜的时刻,不相信眼前这个“家暴者”是真实的存在,不相信他的所作所为,甚至都不需要找借口,总是自动给他找好了虐待你的理由,他只不过是暂时失控了,他今天情绪不佳被领导骂了,他还是爱我的,这肯定是最后一次了,这次是我惹到他了,只要我改,他就会变好。
非常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你的思维,仅仅是你的一厢情愿;在“家暴者”的价值观中,早就把对你的怜悯和同情剔除出去了;他甚至不允许自己头脑中存在着任何对你的感情,任何对你的留恋;只不过将你当做一件物品,才能不面对内心的愧疚,持续对你“家暴”,持续的从“家暴中”得到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从“家暴”中得到好处。
所以,要解决家暴问题,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你务必让自己相信,除了离开他,除了远离他,没有任何办法;就和远离赌鬼,烟鬼,酒鬼那样,那些口头保证毫无价值;“家暴”当然也会上瘾,而且远远比戒烟戒酒更难以改变,因为家暴对自己没有任何损害,还能从中获益;只要足够残忍,足够冷血,就都是好处。
美国家暴专家“伦迪班克罗夫特”,对几百个“家暴家庭”进行了追踪,没有一例是通过忍辱,好好沟通或者做出让步,“家暴者”会做出改变的。任何妥协的行为,只会让“家暴者”对你越来越蔑视,家暴行为越来越频繁,家暴程度越来越严重。
你要尽快从“创伤情节”中走出来,不要被自己欺骗,这样才能拯救你自己。
“家暴者”和你的关系就在三个阶段中不断地循环:
1.紧张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气压非常低,他会在内心持续收集关于你的消极观点,慢慢培育这些负面信息,让其增长;也就是“家暴者”早已给你贴了标签,无论做什么,只会看到你做错的那部分,只会看到你不足的部分。
2.爆发阶段:不断积累,不断积累,直到有一天,“家暴者”认为应该对你进行惩罚了;这时候,哪怕最小的火花也会让他发作,甚至是无缘无故。他会颠倒因果,把你的反抗,把你的不屈服,当成虐待你的借口。
3.爱心与鲜花阶段:
有些“家暴者”连这个阶段都没有,虐待你就虐待你了,又怎样?在狂风暴雨之后,总算有一两天相对平静的时期,你会感觉自己不再受到骚扰;但是仅此而已,“受害者”还在努力消化刚刚被暴力所带来的影响,还在舔自己的伤口;但是“家暴者”觉得自己感觉好了,就认为你也应该开心一些,不要扫了他的兴致。
于是很快,只要你有一点点不顺从,只要“家暴者”有一点点其他方面的不顺利,又回到恶劣状态,进入“紧张形成阶段”了;开始不理睬你,对你发出冷笑,或者说一些侮辱性的话,让你觉得自己无能,没有价值,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贬低你,然后又开始“爆发阶段,爱心与鲜花阶段,紧张形成阶段...”,不断地恶性循环。
所以,你永远在这三个阶段中循环,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不断把巨石推上去,又滚下来回到原点,生命就在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只要一天不离开“家暴者”,苦难日子就遥遥无期。
“家暴者”的核心价值观是不会有任何调整的,就是一切必须以他的利益为主,他不会放弃任何属于他的权利,包括他可以动手打你,辱骂你,控制家庭经济;而你连拒绝他的基本权利都没有,否则就对你不客气。
要从家暴情绪中走出来,确实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但是风雨之后必定是彩虹。“受害者”只有不断告诉自己,勇敢一些,做出改变,才能最终走出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