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学霸,别人会90常常只考了80分,我往往是会80,去能考出95分。我小时候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很优秀。
可前一段时间我上一门课,却突然变成了学渣。这是一门领导力课程,重点是从与他人的关系中创造。虽然老师给的各种任务,不论是高空走钢丝,即兴话剧,还是和他人练习肢体接触,我都能漂亮地完成; 但我是把这些任务当成考试去做的,我做这些事就是为了证明“我能”,考个高分,却感觉不到和他人深层次的连接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同学们给我的反馈是“能力强,高冷”,和我在一起有压力感,距离感。 我还以为自己伪装的很好呢,没想到还是一下子被戳中要害。 看到其他同学很快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深度的连接,共同创造的乐趣,我第一次感到了一个学渣的迷茫。
人 vs 机器
在课上老师说,当我们把他人当成人而不是机器时,就比较容易深度连接。我琢磨了好久,也没搞清楚是什么意思?
直到有位同学说了一句话,才把我点醒。原来我一直把自己当成机器,而不是人;我当然找不到把别人当人的感觉了!
我观察了一下,其实我周围大部分人都把自己当机器了。为什么这么讲呢? 看看你对自己人生价值是如何评判的?对他人是如何评判的?
我对自己的判断标准是:
• 是不是能:用能力来判断;
• 是不是有用:基本是用做事来判断,用他人对我的肯定来判断; 我整天忙忙叨叨,做事做事做事,一天如果没做点儿什么事我就心慌,甚至连出国度假我都要写To Do List, 生怕时间被浪费,在无所事事中度过。我一天里最满足的时刻就是在TO DO List上一件事一件事地打勾(包括写完这篇文章我又可以打个勾啦!)。
• 有价值:用金钱/市场价值来衡量,因为这个最容易量化;当然还可以用粉丝数,点击量,包括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来判断。总之就是生产力和影响力。
这些基本就是大家对成功的定义吧? 所以现在人人的梦想都是做马云。
大家仔细看一看,“能不能”,“有没有用”,“有没有价值”;这些不就是机器的评判标准吗?
敢情我活了大半辈子,一直把自己当机器了!
人的价值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我的几位教练客户分享,没想到她们的反应是:不用有用没用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那用什么来衡量???
我带着这个疑问,采访了一些教练。最有共鸣的说法来自我的教练导师榎本英刚,他说: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是不是活在自己的生命意义里。每个人天生都有独一无二的生命意义,就像我们的DNA,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活在生命意义里。
当我们活在自己的生命意义里,生命力就会绽放,就会有活力,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对他人产生影响。所有人的生命意义都是相连接的,就好比每个细胞与人的整个身体是相连接的。所以当我们活在自己生命意义里就容易和他人产生连接。
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 可以通过教练对话(见文末彩蛋)。而且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动态的,随着自己生命进程的发展会不断深化。
在我的教练过程中,我发现每个我遇到的人生命意义的表达都不一样, 有的是一只鹰,要自由飞翔;有的是向日葵,给人带来温暖和爱;有的是大海,有容乃大;有的是夏日里的花,绽放出生命的美。最逗的是我儿子的生命意义,他说他是蒲公英,多籽儿多孙。
我生命意义目前的版本是:我是一条流动的河,不断探索和赋能(人,关系,团队,组织)。脑子里突然浮现出崔健的那首歌:“你问我要去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一不小心暴露年龄了!)
我认同榎本老师的说法,因为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再是钱多钱少,有没有社会地位,有多少粉丝,而是这个人的生命力是不是绽放。从这个标准来看,做什么不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全职妈妈不比CEO差,垂暮的老人也不比年轻人衰。 我不羡慕马云,因为我不是马云。我有我独一无二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我们可以去创造自己热爱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做一些我们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回头看一下把自己当人和把自己当机器有什么区别?当我有意识地把自己当人的时候,我会感到一种无比的喜悦和感恩,我会看到周遭的平凡中更多美好,我会对陌生人微笑,因为我看到了他们作为人对生命价值和对幸福的追求。我更加愿意投入到美好关系的共同创造中。
前两天碰到一个半年没见的朋友,她突然说她感觉我变了,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了。
从今天起,你会把自己当机器,还是人?
——————————————————
生命意义自我教练练习:
1. 如果你用个比喻来代表自己,你是什么?(可以用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等)
2. 多年后,你度过了漫长的,圆满的一生;你最自豪的是什么?你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你给他人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3. 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希望你的墓志铭如何描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