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二十届主题活动。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眼瞅着端午节日益临近,大街上卖艾草菖蒲的、卖粽子的、卖绣荷包的、卖五彩丝线的,以及挂在脖子上的各种饰物应有尽有,节日的氛围感渐渐拉满。
在咱们苏北,端午节又称“娃娃节”。每逢这天,大人必定要设法给孩子买新衣服,还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当然,扣在手腕上的五彩丝线啊、脖子的挂件啊,必定是要买的。小时候,还有的家长将雄黄酒涂在孩子的肚脐眼上,说是可以辟邪呢。还有大人将新蒜埋在炉膛的草木灰里,焐熟了剥给孩子吃,说是能预防拉肚子。孩子们手腕上扣的五彩丝线,家乡人俗称“绒”,一般的未成年孩子,都会系“绒”,人们还说这个“绒”不可以随便脱掉,必须要等到农历七月初七那天,将“绒”剪断后丢在屋顶上,让喜鹊衔去搭桥,好让牛郎织女相会。怎么样,浪漫吧!
不过,在咱们这里,这些习俗都不算啥,端午节前后,最隆重的活动要数包粽子。端午节前一个多月,大街上就有新鲜的粽子卖了,咸肉粽子、红枣粽子、鸭蛋粽子,各式各样的馅,应有尽有。还有的干脆找个合适的摊位,就在现场一边包给人看,一边盛起热气腾腾的粽子,叫人看了甚是眼馋,小孩子必当要缠着大人买来吃。
小时候,粽子都是家里自制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像今天市面上卖的各式馅料的粽子,统统没有,就连糯米也不曾见,包的都是普通的单纯的杂交米,有些寡淡,要烧开好几回才熟透,馅儿稍微有点硬,但因为弥漫着粽叶的香味觉得很好吃。还有的大人为了哄孩子开心,又想法寻点白砂糖蘸着吃,愈发地美味了。
儿时的记忆中,家里的粽子都是奶奶包的。每到端午节,奶奶必煮一大锅粽子,香气四溢,从我家低矮的茅草屋弥散开去,特别诱人。一大家子十几号人,聚在一起吃粽子,孩子们嬉笑打闹,大人们只话家常,其乐融融,好不热闹。没吃完的粽子,妈妈总习惯将其浸泡在装有冰凉井水的铅桶里,每天换一次水,粽子就能始终保鲜,可以吃上一个星期都不会坏。后来,随着我们众姐妹长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忙,像以前那样一大家子人欢天喜地聚在一起吃粽子的情形,再难遇到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个低矮的茅草屋早已不复存在,奶奶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妈妈也已经过世六七年了。而那个爱吃粽子的我,也早已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自己当家过日子,每年的粽子当然是要亲自包的,每次都包几十个,没吃完的就放冰箱,断断续续吃个七八天。过一阵子,想吃了再包,就这样,粽子吃了一拨又一拨,从立夏前几天一直吃到端午节,总也吃不腻。
所以,对于包粽子,我颇有心得。先来说说粽叶吧。咱这里,据立夏还有半个月左右,大街上已经有了鲜嫩青翠的粽叶(芦苇叶)卖了。定睛一瞧,那粽叶的确诱人,绿得直逼你的眼睛,让人见了便立刻想到那美味可口香甜软糯的粽子,嘴里于是生出一大口唾沫。嗯,是的,大概快有年把没吃粽子了,的确馋的不行。于是,你忍不住买了些粽叶回去,想要亲自包一拨今年的头茬粽子。
为啥叫头茬粽子呢,顾名思义,是用今年的头茬苇叶包的呗。咱们这个地方,地处苏北腹地,头茬苇叶往往在立夏前半个月左右甚至更早,就可以采摘了。先采摘的苇叶鲜嫩韧性好,不宜折断。如果等到端午节前后再去采苇叶就有点晚了,叶子上要么附着密密麻麻的害虫,要么脆了缺乏韧性,包的时候容易扯断。唯一能打的苇叶只有芦苇顶端那一两片。想象一下,为了那一两片叶子,谁愿意耐着性子不怕麻烦一棵一棵挨个去够去采呢?而且那时候,芦苇塘里多半已经有较深的积水了,打苇叶时还要提防失足落入水中。所以,那个时候采到的粽叶要大打折扣。于是,那些酷爱包粽子的人们每逢这个季节,就在立夏前迫不及待地采摘了。
然后,再买一些糯米、枣子、红豆、花生仁回来。喜欢吃甜食的人家,通常会买去了枣核外面裹一层白霜的蜜枣,比普通的红枣要甜一些。当然,如果你嫌蜜枣太甜腻而选择普通红枣也是可以的。红豆要提前浸泡一天一夜才正好。芦苇叶首先要清洗干净,然后对折,放在装有少量水的锅里,稍稍焖煮一下就可以了。有的人家习惯将芦苇叶煮透,防止穿粽针时折断,这种做的缺点是芦苇叶的香味会散失很多。也有的人家将用来裹最外层的粽叶放在冰箱冷冻过后再使用,也是可以的。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包粽子了。首先去两片粽叶折成漏斗状,然后再添一张粽叶,使得这个锥形物的底部足够硕大了,就可以用勺子将糯米、花生仁、枣子,以及泡好的红豆一一装进里面,压实,再把剩下的芦苇叶沿着这个锥形物缠绕两圈,一个粽子的雏形便完成了,然而,看相上略有欠缺,接着,再取一张大点的芦苇叶将这个雏形粽子再包裹一遍,注意一下粽子的四个角要包得严实一些,防止有大量水渗进去而使粽子过于软烂影响口感。最后,将芦苇叶的尾尖穿进粽针,再抽过来,一个完美的粽子便大功告成了。
包好二三十个,就放在锅里煮了,注意水一定要正好漫过粽子才好。在咱们苏北这地方,人们通常习惯晚上包粽子,先放在锅里烧开,然后关火。这个时候,虽然,满屋子都是粽子诱人的香味,但还没有完全熟透,要等到第二天早上,锅里水还是温热的,但已经耗去了很多,必须再把水加至漫过粽子,再煮一遍,水开了,满屋子氤氲着粽子的香味,将你肚子里的馋虫都勾了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开吃了。
先从锅里捞上来三五个粽子,还没等粽子完全晾凉,你早已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哇,一颗色香味俱佳的粽子呈现在眼前!你轻轻咬上一口,嗯,软硬适中香甜可口,实在太好吃了,乡里有句俗语,“好吃不过饺子”,我看啊,改成“好吃不过粽子”一点也不为过。
今年,在我工作的地方,办公室里像我这样爱包粽子吃粽子的同事还有不少。其中有个能干的同事李丽见到大街上有卖时新粽叶,便立刻买回去包,第二天一大早带到办公室,盛情邀请同事们过来品尝。于是乎,在一片“不饿不饿”“才吃完早餐”的客气声里,有几位同事剥开粽子,纷纷夸赞她包粽子的手艺精湛,不仅看相好,口味也地道。有位今年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小敏,一边吃着一边嘻嘻哈哈说要向李丽拜师,学习包粽子。于是,办公室里粽子的清香味更浓了。
李丽顿了顿,接过话茬说:“可以啊,一定会手把手教,包你学会。不过,得过段时间,要到端午节前几天,那时候也要高考了。咱们办公室可以集体包,买些糯米大枣粽叶之类,大家一起上手包,很快就好了,然后拿到食堂煮,管够。丹燕家的儿子今年将参加高考了,我们可以包点粽子送给她儿子略表心意,祝他今年逢考必粽(中)!”一旁的丹燕连连表示“感谢”。办公室人又纷纷夸赞李丽不仅能干,而且做事考虑周到。
还好,今年的端午节跟高考日期比较接近。端午节前一周,李丽早早就安排大伙分头购买包粽子需要的各种食材,大枣糯米红豆花生仁是不必说的,猪肉鸭蛋黄也要买一些,甜味的咸味的都要包一些。红豆要提前浸泡好,猪肉切成麻将块酱好带来,粽针也要多带几根,还要带一些盆啊方便袋啊,留作到时候装粽子。
包粽子那天,真热闹啊。没有课的老师,包括李丽都迅速加入包粽子的行列。瞧,会包的几个老师粽叶拿在手里,像变戏法一样,三弯两绕,一个个精致饱满的粽子便大功告成了。一旁的小敏第一次看到包粽子的过程,感到特别新奇。她迫不及待地将两张粽叶拿在手里,左瞧瞧右瞧瞧,别人能轻松搞定,我怎么就做不到呢?在李丽的耐心指导下,小敏好不容易将粽叶折成漏斗状,装好食材,然后学着李丽,将粽叶左绕一下右绕一下,终于将粽子包好。
哇,好丑!同事们见了粽子那歪歪扭扭的样子都忍俊不禁。有同事还戏谑道:“好可爱啊,有点像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第一次做的泥塑小板凳,哈哈!”算了算了,小敏也感到目不忍睹,立刻将这粽子拆了重新包,然而,那粽叶经她这么反复折腾,已经裂开了好几条口子,只能作废,又重新拿粽叶包起来。反复试了好多次,一个看上去还挺像模像样的粽子,终于包好了,小敏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包粽子只是看上去轻巧,做起来也并不容易。自己以前只知道从街上买来,不知道原来包粽子还有那么多讲究,难怪近些年来我国的端午文化成了“非遗”!
中午放学时,办公室里氤氲着粽子扑鼻的香气。在一片欢笑声中,大家都吃上了香喷喷热气腾腾的粽子,感受着端午节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