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7日(No.27)
古城如皋的冒家巷
近来,晚间常穿过冒家巷,外出散步。
从繁华热闹的中山路向北进入冒家巷后,你会在一家小店门口看到如下警示:
我曾在自己主编的《如皋文化概览》中介绍此巷:
冒家巷乃如皋古城之一巷,旧称“集贤里”,这里素有“金龟压钮、代产伟人”美誉。
宋代,在世居此处的王氏家族中,五代人中有七人中进士,其中一人中状元,此处因此而得“集贤里”名。旧时,巷中建有王学士祠,巷南端的内城河(玉带河)南岸有王家祠堂园地,园内有祠堂与玉莲池。玉带河上有连接王家祠堂的小桥,名曰“集贤桥”。20世纪90年代初于祠堂原址出土的王氏墓志石碑,现镶嵌于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河南生活区的展壁中。
所谓“金龟”,指古代大官所用的龟形金印。“金龟压钮、代产伟人”,形容出现众多学问杰出、官位显赫、品德高尚的伟人。在这些伟人中,有一身正气的宋代状元王俊乂(《宋史》有“俊乂与李祈友善,首建正论于宣和间,当是时诸公卿稍知分善恶邪正者,二人力也”的记载);有刚正不阿的宋代清官、龙图阁学士王觌(王觌以有口碑在民而著称,今都江堰二王庙中有纪念其功绩的浮雕);有宋代著名词人王观;有明代进士、明末“五才子”之一的礼部侍郎李之椿(李是爱国志士,明亡后坚持抗清,被捕后绝食14天而亡);有“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有清代名臣、曾任礼吏兵三部尚书的名臣戴联奎(戴殁后,道光帝悲痛万分,宣旨派大臣以宰相葬礼相葬)。从北宋起至清末,此一小巷竟出1名状元、17名进士,并且聚居了如皋地区众多的名门望族。
明代,由于王氏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具有“三斗三升菜籽官”的冒姓家族,如皋城内的老百姓称此处为“冒家巷”。
明嘉靖13年(1534年),集贤里南段曾砌上一座砖券门,上安“集贤门”三字石刻,作为县治的东南城门。民国初年,券门已毁坏。1930年前后,此门被拆,今石刻犹存。明代,此巷一度改称“集贤街”。
明成化17年(1481年),知县胡昴浚治玉带河,移东惠政桥之石,将集贤桥改建为砖石拱桥。清乾隆44(1779年),桥坏,冒乘骖、冒瑜捐钱重修,改称冒家桥。1934年11月,此桥又改为砖石平桥。古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有《忆江南》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桥。流水几弯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往事溯前朝。”词中的“冒家桥”,即这座古桥。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灯红酒绿、数度兴盛的冒家巷,已成为弦歌抑扬、桃李芬芳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如皋校区的一部分。如今,来此探幽怀古的游人,尚能见到部分原始建筑、不少仿古建筑和地水静卧的古井。在玉带河南岸,原王氏墓园中岿然独存的古银杏,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诉说着意韵厚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