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长孙皇后,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长孙无忌的外甥,嫡子里两个哥争太子,李治同学捡个漏),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乾县(所以叫乾陵)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76公里,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个未被盗掘的陵墓。未被盗掘不代表不想盗掘,历史上发生多次乾陵盗掘事件,但都阴差阳错没有成功。据传当年黄巢动用了40万大军挖了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怎么挖怎么也找不到墓道口,后来电闪雷鸣飞沙走石,人们相对而不可见,黄巢以为二帝显灵,不敢再发掘;民国时期的孙连仲,是个抗日名将,打着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也没能找到墓道口(估计是收到孙殿英炸开清东陵的启发);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却炸出了墓道口,郭沫若听到消息后特别兴奋,他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中保存在乾陵地宫内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周总理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政策并延续至今。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神龙二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在最高的北峰上开凿墓室,将神道设置在南侧两峰之间,使两座山峰成为陵园天然的阙台。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四面有城墙,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但如今陵园的地面建筑,已经基本荡然无存了,所以参观乾陵主要是看看无字碑、述圣纪碑、六十一藩臣像。“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原为陕西巡抚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乾陵在史书中一直像其他的帝后合葬墓一样,被视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则天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由于郭沫若对武则天非常推崇,于是带头把唐高宗乾陵称为二帝合葬墓。关于无字碑,普遍的说法是因为武则天功绩太大以至于无法用文字来描述,干脆就一字不刻。不严格地说,无字碑实际上是有字的,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除了无字碑、述圣纪碑之外,还有六十一蕃臣像。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相仿,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是前来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最奇怪的是他们没有脑袋,有一种说法是,这些个蕃臣头像是被他们的后代砍掉的,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祖宗给唐朝皇帝守陵有损颜面,所以干脆就砍掉。也有说法是可能毁于明朝发生在陕西华县一带的关中大地震,据推测可能8级以上地震。
现在整个乾陵景区包括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仿唐乾陵地宫等景点,这次主要参观懿德太子墓和乾陵。从汉阳陵到懿德太子墓大概行车一小时。懿德太子墓是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李重润的陵墓。1971年,考古部门对懿德太子墓进行发掘,整个墓区现已建成为懿德太子墓博物馆。懿德太子本名李重照,后避武则天讳改名叫李重润,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也是他与韦皇后唯一的儿子。李重润幼时深得高宗的喜爱,立为皇太孙。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李重润将按部就班地晋升为皇太子,进而成为大唐的第五任皇帝。可惜走得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