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我听过类似书中理论的言论:要喜欢自己、要相信别人是善意的……
然而,彼时第一点完全做不到,甚至也理解不到“喜欢自己”的意义;现在能做到一半多一点;第二点也只能是“有限范围内”……
心态决定性格,我一直是对自己不满意的;我一直把这种心态归结于“成长过程的经历”
离开家乡十一年了,我很少给父母打电话,我们太后从我朋友圈里关注我的一举一动……前几天难得通电话,她说:我有时候看你转发的文章写的东西眼里会噙着泪,你是觉得小时候缺了很多爱啊……
我略有不知所措,还是如实回答:倒真没觉得自己缺爱,就是觉得自己从小一直被批评,一直很自卑……
女友曾笑我是能靠着想象过日子的人[破涕为笑]确实无数次设想过:
如果,不是从小被训斥太多我是不是就没那么自卑?
如果,没有被反复教育“别人比自己重要”是不是就会活得轻松点?
如果,没有那么自卑我是不是就会去考虑自己想要什么、就能早点努力敢去争取、就能得到?
……
这些假设叫人痛苦,因为时间无法重来;自我一点点苏醒与所受教育发生碰撞的过程既有收获也挺难过:
我终于再磕磕绊绊中慢慢成为了父母曾期待的“有眼色有出息的姑娘”……我也慢慢能看到别人的眼色、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总在担心惹别人不快,怕给人添麻烦、怕自己哪句话说得不对事情做的不对让人厌烦......不断要求自己、当然也从别人的认可赞扬中认同自己[破涕为笑]这过程中种种琐碎细节我自己如今都不忍回顾,太纠结矫情了。
这种纠结会流露在笔端,数年前就一直被提醒:看你朋友圈都替你累......于是也收到了这样我当时完全想不到有什么意义的建议
今晚看到这两句,突然有所理解也有所感悟:这是强者的思维方式,只有心态足够强大的人才能得到自我认同、自我满足;才能完全相信别人并能承担一切后果……喜欢自己+相信别人=自我掌控力
再继续想:数年前的自己,确实没办法有这样的认知,这实在是这几年勉强没对自己的惰性妥协算有进步……
那么年少时的自己呢?即使父母从小娇宠从不批评是不是就一定有不同?答案是否定的,我知道自己天分一般懵懂无知任性懒散,大部分时间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如果一路顺风顺水估计也就如我刚参加工作时想的:在那个科室工作到退休……
还好尚算倔强,被父母吵烦了、被生活逼到几乎喘息空间就拼了一次……才有了后来可以自我感动“我最好的时光是现在,现在比年轻时优秀多了”的机会……
也是因了那点倔强不想让自己陷在纠结矫情的循环里,才会主动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这句话说错了怎么办?这件事没办好怎么办?
错就错了吧
那别人讨厌我怎么办?
有点难过,不过我又不是人民币,人家讨厌我也正常”
……
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被讨厌是种勇气,很多人都不具备……慢慢修炼吧[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