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第一节课就是我在学校的展示课,最要紧的是这节课不仅仅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我们组里的其他三位蓝方导师,他们三个都是教学高手,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推选我来讲课,真是对我莫大的信任,更是很好的锻炼。
正如于永正老师倡导的,在备课之前先读课文,读很多遍,其它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要看,只是用心读课文。我按于老师的方法去做,素读课文,出声读了四五遍,给女儿读了一遍,默读好几遍。每次出声读课文,到最后,总会哽咽,心里发酸,嗓子发紧,故事真的很感人,我总是被感动着。
被感动说明作者的文字有力量,然而仅仅我自己体会到作者文字的精妙和设计的匠心独运是不够的,这是读者的事。作为老师,还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妙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才是老师要做的事。
前天梳理好教学设计,做好了课件,但是对课的思考却没有停止,我一直感觉课设计的教学流程没啥问题,但是心里总觉得缺点儿什么,至于缺什么,也不是特别清楚。今天早晨跑步的时候,我又想了想,然后分别向其他三位优秀的同事请教:
我做了大致的梳理,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这节课读的比较充分,分析的也细致,就是缺了高阶思维,或者说学生学了这节课,他到底学到了什么方法?我在想是不是要去掉一些环节,然后加上一个课堂的拓展《鲨鱼》短文,让学生找环境描写,说情节和人物特点。反正我很纠结,希望得到您的指点,或者是说直接说出您的看法。谢谢!
接着收到陈老师的回复:我觉得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点比较多,课堂上不拓展阅读也行。突出一个感悟人物的点。第二课时最后是不是应该梳理一下环境、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学习读小说打基础。拓展阅读放在课外。
陈老师的指点很中肯,她的家常课可是以扎实高效著称的,得到她的指点非常荣幸。刘老师则建议拓展一个小短文,然后对比着讲。对比阅读很好,但是这样的话,内容就太多了。我又陷入了纠结之中。仔细想想,还是我太贪心,想把许许多多的内容都讲给孩子们,教给孩子们,但是有多少会留到他们心里呢?
正好在看简书的时候,看到段现菊老师发的一篇文章《张祖庆老师眼中好课的标准》,里面的一段话一下子让我醍醐灌顶,心里似乎有了比较明晰的方向。文中说到:好课要少点花拳绣腿,少一点形式创新;好课,要慢慢回到语文,回归真正的语文学习。“真”成了张祖庆老师对一节课是否真正值得学习的新标准。张老师认为,真指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动学习语文?教师是否在真正教学生思考、教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堂是不是真的让每个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学习语文?精彩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还是教师唤醒学生,还是让每个学生真正走向了精彩?
好课就应该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这应该成为好课的第一目标,也是终极目标。所以,自己的课就要朝这个目标努力,删去一些不必要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去思考,让这节课真正学有所得。
读了段老师的文章,内心的纠结消除了,明天再改教学设计,无论设计得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已经得到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