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给每个工作室送了福利,由于我要开会、培训,给每个小伙伴均分了半天的听课机会,大家都能一睹大师课堂的风采。
我观的是10月25日下午的三节课和特级教师的讲座,都是六年级的教材。
三节课各有特色,《丁香结》从文本出发逐层体会推进朗读,《古诗二首》从比较体悟出发走近诗人,《花之歌》读中练写启发诗心。听课是最享受的事,告别疫情,终于可以享受大师的课堂。
这三节课中,《古诗二首》作为听者,比较容易去学习,去实践。两首诗一首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苏轼的《望湖楼醉书》。两首本无联系的诗,从诗眼愁和醉中,达到了逻辑自洽。这建立在教师对于文本的研读,带学生去从景物出发去发现,去交流,以及引用大量的诗句,去得来的看似合理的表达。
其实学生对于孟浩然的失意,是没有体会到的,对于苏轼对雨的表达,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化身为两大诗人的对话,是非常尬的。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这是一节优秀的课,可以学习借鉴的课。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多次说,我们聊一聊,你上去写一写,试着读一读,写错了,帮学生修改,读错了,帮学生正音。课堂很真实,学习成果虽说没让人惊叹,但是在真实发生。
最后,学生了解了孟浩然舟的意象,苏轼雨的隐喻,通过学习一首诗,结合补充的生平,确实走近了一个人。可能学习的最后,还是模糊的,但是却加深了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对于经典的体悟,这就是学习在习得。
之前因为疫情,观课的机会变少,随着教材的改版,新课标颁布,名师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幻灯片炫技更少,做课的痕迹变少,深入的探究思考变多,学生形象更突出……这些可喜的变化也引导着基层老师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