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因为种种原因,之前分享的《心理学》书评系列已暂停两个月了,现在终于有时间继续学习《心理学》这本书了,从本月开始,读书小记又可以安排上了,欢迎喜欢心理学的朋友和我一起来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第五章讲的是有关感觉和知觉的互动过程。开篇的问题特别有趣,也完全唤起了我的共鸣。
问题是:“你是否曾经盯着一个无生命的物体,看着看着好像出现了一张脸?”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常常会发现天空中的云有时很像是一个人的脸,或是别的小动物,我也经常会在墙上无规则的小点中勾勒出人脸或其他什么东西的轮廓,甚至我在长时间蹲马桶时,盯着眼前磁砖上的花纹都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脸或是其他小动物。我还一度认为要么我的脑子有病,要么就是我也许在某种认知方式中是个天才。今天看到本章,我才知道以上两种猜测都不是,这其实与感觉和知觉互动的程度有关。
书上还提到了面孔失认症,具说患有面孔失认症的人再见到他们之前已经见过很多次的人时,会出现问题,即使是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也一样。这让我想到了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患者最后也会不认识最亲的家人了,这会不会也与感觉和知觉的互动有关呢?如果有关的话可不可以对症治疗和预防呢?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把无生命的东西看做成一张脸的经历呢?下面就请大家带着疑问和我一起来学习知觉和感觉的具体关系吧!
大家可能都很熟悉我们经常接收到的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其实,我们真正的感觉要多于这五种,并且我们都经历过只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是被忽略了。比如说我们的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它也含有负责平衡的感受器。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感觉和知觉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吧。
感觉,是对物理客体所发射或反射的物理能量的检测。负责检测的细胞位于感觉器官——眼睛、耳朵、舌头、鼻子、皮肤和体内组织。
知觉,是指将感觉脉冲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的一系列心理操作。
更形象的比喻是,感觉感受器就像“侦查兵”,把观察到的信息传给“军官”,即周围神经系统中的感觉神经元,然后“军官”再把信息报告给“司令”,即我们的大脑。而“军官”是通过神经脉冲来把信息最终传达到大脑的。就好像它们必须使用某种鼓来传递信息一样。
自然界真的是非常神奇,许多动物可以接收到人类无法接收到的听觉和视觉信号。比如说,狗能够检测到我们无法检测到的高频声波。蜜蜂能够看到紫外线,而紫外线只会把人晒伤。是不是很神奇,不同的物种对世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么说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最终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感觉和知觉的共同了解。
在我们每天如此熟悉的各种感觉中,有很多感觉会被我们忽略。当一种刺激没有变化或重复进行时。感觉敏感度就会减弱或消失,感觉系统中较敏感的感受器或神经元会感到“疲劳”,因而较少放电。由此导致的感觉反应能力降低被称为感觉适应。比如说你经常带着同一块手表,对于它和手腕之间的作用力你就会慢慢忽略了。但我们觉不会完全适应强度极端的刺激,比如说可怕的牙痛,夏天室外的高温。
我们还有一种选择性注意的能力,就是说在我们专注于环境中的某些方面时,有可以屏蔽掉另一些方面的能力,从而保护我们不被不断冲击我们感觉感受器的感觉信号淹没。但这些信息都会进入神经系统,我们只是在相互竞争的感觉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是感觉重要的,如果这个时候离我们较远的人喊我们的名字时,我们仍能听到。
上文我所提到的内容其实我们每天都会在自身或周围发生很多次,只是从没有特意去关注过或是认真思考过。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非注意盲视。
接下来我们会分别学习每一种感觉器官都是怎样接收刺激,并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的。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视觉。
视觉世界有三个心理维度。色调(与光的波长有关)、亮度(反应了光的强度)、饱和度(体现了光的复杂性)。为什么把他们称为心理维度,说实话,我也没有得到可以让人通俗易懂的解释,我们暂且带着疑问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吧。
通过学习,我知道视觉感受器位于眼睛后部的视网膜。很神奇的是,在一个正在发育的胚胎中,视网膜是由从脑中发出的组织形成的,而不是由形成眼睛其他部分的组织形成的,因此,视网膜实际上是脑的一个扩展。
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比视锥细胞对光更敏感,所以在暗光中,我们也能看到物体。视锥细胞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它比视杆细胞需要更多的光来区分颜色。
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通过突触连接到双极细胞,而双极细胞又与神经节细胞的神经元通信,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聚集形成视神经,它将信息通过眼睛的后部传递至大脑。看到这么多学科术语,是不是有点似懂非懂的茫然,其实我也一样。只要我们知道,视网膜接受到刺激视觉的信息,然后经过脉冲也好,放电也好,总之信息会被传递到我们的大脑。这样解释是不是有点头绪了呢?
丘脑的神经节细胞和神经元对环境中简单的特征做出反应,例如亮点和暗点。在哺乳类动物中,视觉皮层的特定特征检测细胞对更复杂的特征做出反应。而这些特征构成了物体的边界和边缘。
大脑中还有一些细胞也会产生特定的作用。比如大脑皮层底部的一群细胞,对面孔比对其他物体反应强烈。这就解释了本章最开始的那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许多人曾有过在非生物物体上看到了面孔。
当然你只要知道当信息传递至大脑后,视觉系统或是大脑就会构建出眼前世界的图像就可以了。至于过程,太复杂,以至于无法揪出来任何一组来进行解剖式的讲解。总之在眼睛与大脑进行某种复杂的“会谈”后,你就知道了眼前的就是一把椅子,旁边的是桌子而不是一个皮球了。
你知道吗?经验和兴趣也会塑造脑。因此,一些本来对面孔快速做出反应的细胞也会对其他东西做出反应。所以有人喜欢汽车的图片,而有人则对着花鸟的照片着迷了。或者是对于同一个物体,有人喜欢它的颜色,而有人则执着于它的轮廓。
和视觉一样,听觉也为我们提供着了解周围世界的信息。听觉也有三个心理维度:响度(与声波强度有关)、音高(与声波的频率有关)、音色(与声波的复杂性有关)。
通过对听觉的学习,今天我才知道表示声音强度的单位分贝,并不像尺子一样是等距的。每10分贝代表声音强度增加10倍。比如说,60分贝的谈话不是30分贝耳语的两倍,而是大了1000倍。
一个健康的年轻人耳朵正常能检测的频率范围是16Hz(管风琴的最低音)到20000Hz(蚱蜢腿的刮擦声)。声音的复杂性常常指构成声波的频率范围的相对宽度。纯音只有一种频率,但是纯音在自然界中极其罕见。所以说长笛的声音听起来相对纯净,而双簧管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浑厚。
当许多声波频率被呈现但不和谐时。我们听到的就是噪音。当声谱的所有频率都出现时,它们会产生一种叫作白噪音的嘶嘶声。正如白光包含了可见光谱的所有波长一样,白噪音也包含了可听到范围内的所有频率。
下面我又要搬书向大家介绍我们是怎样通过耳朵来听到声音的了。声波会撞击位于中耳的鼓膜,它可以对单个分子的运动做出反应,以与声波本身相同的频率和振幅振动。然后振动传到鼓膜内侧的三块小骨骼上,它们是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分别叫锤骨、砧骨和镫骨。它们一个接一个地移动,最里面的镫骨推动通向内耳的隔膜。而真正的听觉器官是柯蒂氏器,即耳蜗内部的一个堂室。耳蜗位于内耳,像蜗牛一样的结构。与视网膜一样,它包含所有重要的感觉器细胞,即毛细胞。
当压力到达耳蜗时,毛细胞会在耳蜗内部的液体中引起波状运动,这些液体推动嵌着毛细胞的基底膜,使它以波状方式移动。毛细胞上方是另一层膜,随着毛细胞的上升和下降,它们的尖端碰到这层膜并弯曲。这个过程就是毛细胞开始发出的信号,然后这个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通过毛细胞的运动方式来确定我们听到的声音类型。是不是感觉又很复杂难懂,那么你只要知道声音是通过耳膜传递给耳蜗,然后耳蜗会派出它的“手下”演习振动方式,然后再“表演”给大脑,然后我们就知道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了。
当我们短暂地暴露在极大的噪声中,如枪声或飞机发出的声音(140分贝),或持续暴露在中等噪声中,如车间或行驶的卡车声(90分贝),都会损伤脆弱的毛细胞。在约120分贝的摇滚音乐会上,坐在或站在扬声器附近的歌迷可能会损伤听力。毛细胞的损伤目前是不可逆,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听力,远离噪音。
除了视觉和听觉,其他感觉同样对我们的生活和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味觉。我们的舌头有许多小凸起,它们被称为乳状突。每个乳状突的侧面就排着我们经常提到的味蕾。味蕾通常被错误地称为味觉感受器。实际上,感受器细胞位于味蕾的内部,一个味蕾约有15~50个感受器细胞。这些细胞将细小的纤维从味蕾的开口释放出来,而感受器就位于这些纤维上。对于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大约每十天,新的感受器细胞就会替代旧的感受器细胞。有趣的是舌头中央并没有味蕾。基本的味觉都可以在舌头上任何有感受器的地方被知觉到。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嗅觉可以影响味觉。我想大家都有感冒流鼻涕时嗅觉会变得不敏感,同时味觉也有所下降甚至根本尝不出味道的经历吧。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嗅觉吧。
首先本书告诉我们,千万别低估了我们的嗅觉,人类的嗅觉实际上相当好,它可以探测到复杂的机器无法探测到的香气。
嗅觉感受器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嵌在鼻道上部、眼睛下方的一小块黏膜上。每个鼻腔中有数百万个感受器以对空气中的化学分子做出反应。这些分子触发感受器,然后感受器通过轴突组成的嗅觉神经将信号传递到脑中的嗅球,再从嗅球传到脑的高级区域,最后我们确定闻到了什么气味。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感觉到知觉的过程。但是知觉有的时候是有偏差的,它有时会随着我们的心理状态而改变。比如我们对某件东西感兴趣或想要得到它时,我们就会相对其他人有可能知觉到它。例如在你饥饿时,你可能比其他人先注意到图片上的面包。还有我们的情绪也可以影响我们知觉,例如一个怕黑的人,在一个较暗的环境下,常常会把挂在墙上的衣服看做是一个鬼魂。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学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