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背老人的童年忆往——大脚奶奶

乡亲编——我的父老乡亲第四篇

凡在我们村出生、岁数跟我相差不多的男孩女孩,我敢说九成以上都是被同一个人、同一双手接到人间来的。她被乡亲们称作大脚奶奶。一听名字,不用说,自然长着两只大脚。旧社会,谁家的闺女要是不裹脚就会招来众人的耻笑,长大后找婆家都是很大的障碍。可不知怎的,她愣是凭着一双解放牌大脚在这世界上闯荡一生!大脚奶奶高个儿,长脸儿,颧骨略高,目光炯炯,挂在脸上的是永远的笑容,她的脾气像一团燃烧的火,走起路来像风,说起话来像雨,笑起来像一串银铃,即使骂人,也骂得干吧利索脆。挨了她的骂,心里反而还有点儿甜丝丝的滋味儿。孩子在她跟前走过,老远喊一声奶奶,她爽朗地答应一声。她伸手拉过来,仔细端详一番,拍拍脑袋,满意地说声:“好孩子,又高了半个头!” 对于大脚奶奶的身世、阅历、个人遭际,我知之甚少。就知道大脚奶奶嫁到鲁家后,曾经有过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男耕女织四季不闲。勉强维持着中等人家的生活水平。住在我们东头的本家,接连生了三个女孩儿,到第四胎才变了性别。为了确保儿子长大成人,最好的办法交换寄养。大脚奶奶爽朗地答应了交换孩子的请求,宝贝女儿抱到刘家,抱走这边男孩,约好长大后再归还本家。大脚奶奶的孩子交换后,很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跟姐妹亲密无间。男孩在大脚奶奶的哺育和两个小哥哥的呵护下,快乐无忧地生活着。水水灵灵的男娃娃一天天长高了,懂事了,会喊爹叫娘了;女孩子开头也挺开心,跟三个姐姐十分亲密。后来不知怎地,小脸儿逐渐消瘦下来,再后来就出现一连串的小毛病,这时有人劝大脚奶奶“快把孩子换回来,万一耽克了孩子……”大脚奶奶抿嘴一笑说:“我家的孩子皮实,小灾小病的不用怕。再说了,跟人家说定的事,中途反悔,那叫不讲义气,那样的事我做不出来!”。直到女儿夭折的噩耗传来。一家人悲痛哭泣。大脚奶奶没有怨言、没有声张,只说了一句:“我命中无女,何必强求?” 

大脚奶奶亲手抚养的男孩长大了,欢蹦乱跳地回到生身父母身边;大脚奶奶膝下只剩下两个男孩儿。

老伴儿过早离开人世,孀居的妈妈带着一双未成年的儿子过日子。其孤独冷漠,真可谓度日如年啊。但是大脚奶奶却硬挺着熬过来了!

俩儿子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志趣高远的长子小虎远走京城当学徒练手艺,成了一名掌勺大厨,并建立了美满的小家庭。媳妇儿诚邀婆婆到京城去享清福,老太太却说:“乡亲们离不开我,我也不放心那些娃娃。等你们生孩子,别忘了提前告诉我一声,我好亲手接我孙子!”

没过几年,大脚奶奶真地离家赴京了,为了等待村里一名产妇的临产日子,他特意晚走了三天。

老太太从北京赶回来时,脸上却没有了灿烂的笑容。

原来就因为去晚了一步,媳妇小产了,是什么原因?大城市的医疗条件不好?医护人员服务不佳?老太太没说,乡亲们也不便多问。反正是,一位亲手托起过无数新生命的大脚奶奶,却无缘见到自己的血脉嫡孙。天道啊,竟然如此的不公平!

在家的二儿子小豹结婚多年未怀身孕。亲手哺育的异姓儿子,成家后一连生下三四个胖小子。他不忍自己的养母抱不上孙子,慷慨地请老太太从几个儿子中任选一个、更名唤姓,成为自己的嫡孙、“两好并一好”。乡亲们说:“这才是好人有好报。”

大脚奶奶从什么年代开始替人接生,村里好多人也说不大清楚。打从我记事时起,她就是一位风风火火、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也是本村诸多男女孩共同的奶奶。

我们村子小,延续千年的农耕社会的原始形态在这里一直完整地保留下来,不唯吃穿用度基本完全自给,就连繁育后代的大事,也都在本村解决。生孩子一向被认为是相当私密的事,整个生产过程,除了本家女眷外任何人不得靠近一步,就连孩子的爸爸也被拒之门外。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观念,大脚奶奶是全村唯一的一位信得过、靠得住的接生者。没有荣誉没有地位,没有一分钱的酬劳和答谢,更没有鲜花和掌声。这一切,大脚奶奶毫不介意。在她心里,帮助乡亲们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自己的天职。她对接生业务精益求精。谁家娶媳妇儿,聘闺女,谁家新媳妇儿怀孕、生产,她心里都有一本账,她对产妇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婴儿的爷爷奶奶。  

大脚奶奶的接生技术,绝不是来自专科院校,也非各种长、短期轮训班,她没有成套的理论,也没有任何仪器设备。她的操做既简单又严格,所用的接生工具就是人们做针线活儿用的剪刀。使用之前用沸水煮几个开儿,用新棉絮擦拭干净。经她接生过的母亲和幼婴,无论是顺产还是逆胎难产,产后从未出现过任何不良反应。为各家接生,是大脚奶奶的专利;她本人也固执地认为,只有我才有资质把娃娃们引领到人间,舍我其谁!搭功夫、费精力、担风险,一切都不在话下,为乡亲做善事,应当应分;贪钱财、图回报,那是伤天害理的事。

每当一个新生儿被她的双手托起,收拾得干干静静,然后递交到孩子的奶奶时,绽放在她脸上的笑容,比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毫无逊色。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业上花了很大功夫。

大脚奶奶的接生技术家喻户晓。经人们口耳相传,被政府知道后,立即要请她参加了接生员培训。大脚奶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理论知识,这对她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她的接生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她接生的婴幼儿一群群长大,一批批走出小村,或谋职,或求学,成家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为故乡争得荣誉,也给大脚奶奶带来无限宽慰、无上荣耀。 

后来县城里建起了正规医院,大脚奶奶的事业逐渐被冷落下来。大脚奶奶一度感到自己被冷落、被遗忘、被抛弃了。过不多久,她调整自己的心态,专心致志地从事家务劳动。时下医疗费用成倍地增加,生一个孩子动辄要交千八百甚至万二八千,对普通人家无疑是天价。医疗费用高得离谱,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生不起孩子的不止一家

一户。有的临产孕妇又把眼睛转移到大脚奶奶。大脚奶奶仍然极其热心地为大家忙碌着。

2010年我到厦门旅游,在鼓浪屿参观林巧稚纪念馆时,庭院里的一尊雕像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到那双托起新生婴儿的雕像,我的脑海里立即出现了大脚奶奶的影子,慈祥的面孔,关爱的神情,亲切的话语,浓浓的乡情……

大脚奶奶走了,头顶上没有耀眼的光环,坟茔旁没有神圣的墓碑,甚至至今没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没人了解她的身世阅历,没人专门颂扬过她的感人业绩。她接生的每一个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唱给她的第一首赞歌,每一张婴儿的笑靥就是献给大脚奶奶的一束鲜花,村民们充满敬意的眼神就是为大脚奶奶镌刻的丰碑。

每当我回归故乡省亲访友走过大脚奶奶门前时,总是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轻轻喊声奶奶。好人好报,大脚奶奶在天国一定过得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