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作者提到,“只要一门科学是单纯客观的,它就迷失于实证性。”“一旦我们认识的事物把我们迷住了,我们就会遗忘甚至迷失自己。”他同样没有给出具体的例子。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生活中得知不少“迷失于知识”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研究时忘记了“研究目的”,这并非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科学”这个事物天然的问题。人们追求的科学,是一种或多或少超脱当下实用需求,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用需求的纯精神追求。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大多数科研机构都不能够依靠自己的盈利生存下去,而需要专门的资金提供者。而脱离了“目的”的知识,如果发展地过于极端,就会变成为了求知而求知的活动。
我想可以简单地举两个错误的方向,其一就是误判“知识”的重要性。在大自然面前,知识并无先后轻重之分,搞清楚病菌的工作原理与搞清楚黑洞的工作原理难分哪个更加重要,因此人们面对知识,可能无法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资源。如美苏争霸时期完全为了“秀”而进行的登月竞争,后来就被发现费力不讨好,以至于技术中断。再如前段时间热议的建立大型例子对撞机的项目。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听起来就让人兴奋,当然要建啊。可是,对物质基本粒子的研究,值得花如此大的精力和金钱么?这有些类似于“网红现象”,人们忘记了自己的需求和生活,仅仅因为某些知识看着很美就想追求,在其中“迷失自己”。
其二,因为缺乏反思,追求证实,科学有时会想当然地用自然态度选取一些概念。作者提到“如果不讨论对于同一性本身的辨识,我们也就无法讨论对于分子生物学中的同一性的辨识。”我们将事物分类,将什么视作“同一”,并非全然是因为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要符合我们实际的需求。如医学界似乎有个颇为幽默的现象,就是难治且缺乏研究的病,往往有个自己的名字,经常被称作“XX症候群”,就是因为缺乏研究而无法在认识中实现“同一性”。再比如天文爱好者有时讨论“外星生命”等话题,人们也曾按照自己的形象送出一些信息,但在此之前,究竟什么是“生命”的话题却缺乏充分的讨论,我们与其说是在寻找外形生命,不如说更像在寻找另一个地球甚至是另一个“人族”。而宇宙这么大,这种巧合看起来更像是个笑话。
而存在论的还原之路,就是重新审视科学和认知活动中“主体”的存在方式,用有别于投入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审视科学和知识活动,以此实现科学性的欲求的完善。人们需要“深入探究把这门科学确立起来的各种意向性”,找到它们的“语境”。它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到的,研究“存在之为存在”(而不是仅仅作为物质的,或者量化的,或者有生命的,或者经济的存在)的科学。
可见,存在论的还原之路,本身非常具体,并不抽象。而未经过现象学反思的各门具体学科,其实才是“迷失的”,“抽象的”。它克服了各门据不科学的“自我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