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书评
这部作品于2013年由卡勒德.胡赛尼著成。全书读下来令人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我也是不久前刚刚读完,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便决定将其记录下来。或者说,它值得被记录。
从结构上看,主线为:阿米尔的童年、青春、恋爱季、事业季。[此为前半部分由主人公阿米尔的第一视角带着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当于我们看了一个小少爷的幸福前半生]
紧接着--转折:阿米尔接到拉辛汗[贯穿全书的线索人物]的临终嘱咐,被叫回白沙瓦,得知一个最大的谎言,与一个残忍的事实-哈桑被杀害。他踏上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寻找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这个与父亲极其相似的哈扎拉孤儿。
大致应该是这样的情节走向。最后的结局算得上好吗?我们都无法定义,因为这是一个事实,无法被更改的结局。我去查阅了关于这部作品的一场战争,历史告诉我,这是一场荒唐的闹剧--苏阿战争:1979年至1789年苏联对阿富汗长达十年的侵虐。这场闹剧导致阿富汗成为一个人间地狱[可参考本书后半部分对于故乡喀布尔的描写],也是全书中第一个大的转折点,我们便随着主人公的视角到了美国。
而说到暗线,则不得不提及另一个人物--哈桑:这个可悲的哈扎拉男孩。[在此,我提一句,由于我国并没有民族歧视这一现象的发生,所以我们接受到的悲痛感应该较少。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追风筝的人会成为一部著作的第一个原因:作者涉及到的社会现象引人深思。试问,现在M国的种族歧视问题解决了吗?]而这,也就是在感情上最大的一个矛盾点,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大有助力。
阿米尔对童年的哈桑是怎么看待的呢?从文中可以得知,他还是歧视,还是看不起,还是对其冷嘲热讽。但哈桑呢?依旧是对阿米尔忠心耿耿,即使被阿米尔嘲笑、玩弄,也不会生气。又或者说,不敢生气。而在阿米尔被阿瑟夫陷入绝地时,又能勇敢的站出身来,保护他。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也许正如书中所说:只有兄弟才会这样,兄弟是喝同一个母乳长大的。所以才会情同手足,即使闹了矛盾也不会对双方的感情有所影响。
然而阿米尔还是在童年,他还是一个小孩子,心智不会成熟,且在拉辛汗告诉他真相前,一直活在一个谎言中,所以,他抱有歧视的心理是不会有错的。所以就有了全书中第一个转折点--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被性虐待。
“他悄悄转过头,我瞥见他的脸庞,那逆来顺受的神情,之前也见过这种神色,这种羔羊的神色。”那个人的威慑力对童年的阿米尔来说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巨山,甚至以后的日子也是。
由家庭的变故到国家遭到炮火的袭击,再被迫迁至美国。作者将东方与西方巧妙地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便是一个巨大的世界观。这是能成功的第二点因素。
如果说阿米尔在前半部分都过着不算太坏的美好生活的话,那么,后半部分便是为他此生赎罪的一个过程。哈桑,他那同父异母的兄弟死于塔利班的残酷暴政下。他会怎么想?半个世纪未见的童年玩伴,那个一直跟在身边的兔唇男孩。他一定想再见上一面,为他在童年所做的一切郑重道歉。但战争的炮火将这一切都消磨殆尽。所以!
“阿米尔,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他必须救出索拉博,那个男孩是他唯一能保护的人,是解开心结的钥匙......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这一次,他成功了:即使面对一个恶魔,也不会再怕得仓皇逃窜。这一次,与索拉博一起,仿佛是哈桑带领着阿米尔走在好人的路上一般。
而最能反映一场战争对人民的摧毁的,正是儿童。所以,索拉博也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还是被阿瑟夫囚禁、孤儿院中的悲惨生活、甚至最后的自杀。我们能看见这其中天使那无法救赎的无奈,也能切身体会到恶魔的丑恶淫威。
“索拉博,有的人,坏的很彻底。”
“所以,索拉博,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可能是阿米尔最想表达的话吧!
而我脑海中只留下了一句话与一个画面:一个男孩在深冬的夕阳下追着一只蓝风筝,影子拖得很长。他转过身来:“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