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总是被批评的懦弱儿(电子书16页)
孩子即使被批评也丝毫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那就说明批评并不是改变行为的好方法。孩子之所以怎么批评都无所改变,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批评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需要耐心解释,不必批评。我们需要平等的对待孩子。
生活牵引:我们看到孩子犯错或者故意捣乱,总会忍不住训斥,总想通过大人的权威压制孩子,却很少关注他日常的行为。很少意识到是因为父母或老师关注不够,孩子才故意捣乱,他担心被我们忽视,担心不被看见。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所觉察。我们需要调整方案,时时关注到孩子的需求,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他们才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获取关注。
第二节:并非人人都会对你好言相劝(电子书20-21页)
表扬孩子导致的问题就是一旦孩子得不到表扬,孩子就不好好做事,就会失去干劲儿。
孩子的学习只能由孩子自己解决,即使考不好,也只能由孩子承担责任。父母不必说,看你没考好一定很难受之类的话,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走向社会,并非所有人都会对你好言相劝。父母可以询问孩子我们还有什么能做的呢?引导孩子在失败中找到问题和方法。
生活牵引:家长总认为孩子考了好成绩,就应该表扬,考的不好就应该惩罚,而且这在家长中非常常见。考到多少名前,妈妈带你去旅游,考的不好就取消。孩子就会认为家长给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他在这个价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成绩。并且很多家长只关注成绩,对孩子其它方面的良好品质视而不见,这大大降低了孩子的价值感。孩子也学会了条件交换。妈妈让孩子去做什么,孩子会说,有什么奖励,能得到什么好处。这样孩子的自主性也会遭到破坏。其实好成绩本身就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家长只需要说妈妈看到你最近非常努力,所以你取得了好成绩,你学习很自觉,谢谢你不让妈妈操心。对他表示看见和感谢就好了!
第三节: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电子书24-25页)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无论好与坏,结果都有孩子来承担,父母不应横加干涉,如孩子向父母求助,父母应在许可范围内给予帮助。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只能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
父母说“都是为你好才说这些”,其实是父母借着爱的名义支配孩子,孩子有他自己的目标。
生活牵引:这样的例子太常见了,我们的父母对孩子上什么学,考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嫁什么人,都恨不得给孩子完全铺好路,让他按照自己的设置走完一生,可忘记了生活是孩子的,未来是他的,你左右的人生是他想要的吗?我们做了太多越界的事,干涉了太多本属于孩子的课题,自己忙碌操劳,最后反而遭到孩子的埋怨。也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性,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所有的都只需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孩子的价值又在哪儿呢?我们需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第四节:发现孩子的真实面(电子书28-29页)
父母不停的唠叨,孩子原本打算去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减弱。只有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能够愉快的接受父母的建议。
家长的高期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无法满足。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他必须面对一些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定要意识到:孩子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个孩子是我无可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重要的人,我们必须做到愉快的接纳孩子最真实的一面。
生活牵引:现在的父母总是对孩子各方面都不满意,总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比,对孩子严要求高期待,孩子做不到就会指责唠叨,而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甚至有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家长就认为孩子叛逆。其实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与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转换心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愉快的接受孩子最真实的一面。
下一步的做法:
1、对孩子减少批评与指责,对她做对的事情表示感谢!
2、孩子的课题永远由孩子自己负责,不横加干涉,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合理的帮助。
3、不借助爱的名义支配孩子,接受孩子最真实的一面,不和他人比较,相信自己的孩子独一无二。
4、我们努力活好自己,做孩子的榜样,去影响孩子,少对孩子说教。
通过本书第一章详细的拆解,有些观点也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认知,更是指明了我们以后教育的方向,感恩感谢,加入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