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意间刷到一个知乎的热门问答:“时过境迁,你是否印证了儿时射的子弹正中你的眉心”这句话。
该问题在知乎的浏览量超过4000万次。
初始,看到这个问题,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和有意思。
遂上网搜索“儿时射的子弹正中你的眉心”这句话最初的由来。
原来这句话来自史铁生的小说《我与地坛》的一段书评。
原文描述的是:
一个人在十三四岁的夏天捡到一支真枪,
因为年少无知而扣下扳机,当时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以为自己开了空枪。
但当他到了三四十岁或者更老时,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再往上溯源,可以追溯到法国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40岁时,会死于一颗我们在20岁那年射进自己心里的子弹。
两者皆深刻揭示了人生与命运的奥秘,寓示着年少抉择或行为,或将在多年后回响于心。
懵懂之时的莽撞与悔悟的剧痛
童年的无知,恰是一支离弦之箭,在岁月的苍穹下划过一道无形的轨迹,待到成年,方知那箭镞已深深嵌入眉心,疼痛与悔恨随之而来。
知友“南行兮”回忆起小时候与父亲闲暇时的聊天:
父亲问小时候的南行兮长大了孝不孝顺他。
小南行兮回答道:当然了,我长大了一个月给你三千块钱,一千块拿去下馆子,一千块拿去买烟,一千块拿去打麻将(因为在幼时,南行兮听说村里最有本事的人在外面一个月挣三千块)。
小时候的南行兮可能还懵懂的不知孝顺为何物,
但是却愿意把自己的所有全部给到父亲。
等到南行兮真的长大参加工作能赚钱时,老父亲却早已到那遥远的天国。
有一年,春节回家,南行兮在父亲坟前烧纸钱时,烧着烧着就想起了童言无忌时的那些话。
他幻想着香火缭绕中的那些画面,仿佛一张张纸钱都有了生命,正在默默兑现儿时的诺言。
突然间感觉鼻子发酸,感觉几十年的光阴,就在这一刹那膨胀了,那些说过的话和纸钱一起变成了青烟,无声无息融入了土里面和空气中。
是啊,儿子此时已经长大,可老父亲却早已不在。
年少时我总是厌烦母亲的唠叨。
要好好学习,别贪玩,要按时吃饭。
可我却将母亲的关切视作束缚,每每恶语相向。
“你怎么这么烦,我就想离你远远的。”
这话语,恰似冰冷的子弹射向母亲的心间。
等到自己长大成人,离家求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时,才渐渐明白母亲的唠叨里蕴含的满满爱意。
每念及往昔不孝之举,我内心便如儿时误射之弹,直击心扉,愧疚自责交织难解。
年少轻狂的鲁莽与成长后的隐痛
年少轻狂时,我们总是肆意妄为,不计后果。
在电影《大话西游》中,
至尊宝最初只是一个玩世不恭,不懂爱情的山贼。
他为了各种目的欺骗紫霞仙子,利用她的感情,
就像儿时无知地射出一颗子弹。
他对爱情轻率以待,视之为可随意摆弄的玩偶。
然而,剧情推进间,他方觉自己已深陷紫霞之爱,无法自拔。
但此时,他面临着诸多的无奈,就如同那颗射出的子弹绕了一圈回来,
命中了自己的眉心。
他必须戴上金箍,成为孙悟空去承担取经的使命,
从而不得不放弃紫霞仙子。
就像那颗射出的子弹绕了一圈,命中了自己的眉心。
这便是成长的代价,年少时的鲁莽所种下的因,在成长后收获了痛苦的果。
他曾经的轻狂使他失去了最珍视的爱情,这种隐痛会一直伴随着他。
从此之后,孙悟空或许只能在漫漫取经路上偶尔回忆起那一抹紫霞的身影,
那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他成长之后必须背负的过去。
纯真岁月里的冒犯与长大成人后的愧怍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有两个女主角,七月与安生。
她们年少时是彼此最要好的朋友,那时的友情纯真却也夹杂着一些年少的任性。
儿时,七月是乖巧听话的“乖乖女”,安生则是叛逆自由的代表。
七月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安生却四处漂泊。
七月在某个时刻射出了那颗名为“嫉妒与不甘”的子弹。
她嫉妒安生的自由洒脱,在一些选择面前,
她的内心深处希望安生能像自己一样安定下来,
可安生却无法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子弹开始正中眉心。
多年后,她们因为同一个男人产生了更多的纠葛。
曾经的友情,在现实的风雨中摇曳,逐渐显露出脆弱的裂痕。
七月的嫉妒如烈火,安生的不甘似寒冰,两者交织,让这段友情在挣扎中遍体鳞伤。
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儿时那些隐藏在友情背后的复杂情绪所带来的反噬。
儿时一些不经意的想法和举动,
如同射出的子弹,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创伤,
让她们陷入深深的痛苦与懊悔之中。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那么一颗子弹,
它在儿时射出,多年后,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刻,正中眉心。
这子弹,
是选择,是悔恨,也是成长。
它提醒我们,每一刻的选择都承载着未来的重量。
别让我们的子弹,成为遗憾的回声。
珍惜当下,慎重每一次拉弓,
因为那些儿时射出的子弹,最终会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