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高考放榜的时间,朋友圈铺天盖地刷屏的又是各种状元。可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考试总有个优劣,考得好也罢,考得不好也行 ,只是别把高考看得太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朝代虽然已经过去了,可是现代人的教育意识里还是对高考情有独钟,认为只有跳过高考的龙门才能出人头地。
我不想对高考制度和当下的教育体系做什么评判,只是觉得应试教育压制了人作为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发散思维。我十多年前就发过一篇博文,我把应试教育比喻为制砖机,不管是什么原材料都要按照同一模式压模制造,然后根据考试成绩评出成品、次品和废品。
聋哑人大家都知道,不可能进行常规的应试教育,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聋哑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发展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提到了一个老掉牙的概念: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点,有不同的天赋,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特别认路,走过一次就能记住,但我却属于脸盲,陌生人必须见三次以上才能有印象。
如果把人比喻成蚂蚁的话,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属于工蚁,被动受命比主动请命做得要好。这也是泱泱大国却鲜有人问津诺贝尔奖及其他世界级大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严进宽出的模式,让好多从高考独木桥挤过来的学子无所适从。据有心人调查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历年的高考状元,能在各自从事的领域成为领军人物或者有卓越建树的凤毛麟角。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好的高考成绩也不必津津乐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他连初中都没毕业,马云成为中国首富,他的高考也是一塌糊涂。
就是作为同学之间,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学霸给学渣打工,这不是一个饭桌上的笑话,这些都有活生生的实际例子。
生存在这个世界,不求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求能有一技傍身。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术业有专攻。
当然,目前还无法找出有效途径解决人才遴选的社会难题,毕竟五千年的传承,关系思维根深蒂固,尚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破解,相对来说高考还是给寒门学子留了一条路,使他们有机会进入体制。
话再说回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是只有高考一条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只要找对了前进的方向,定位好自己的坐标,做你想做的事情,就一定可以有好的结果。
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在该玩的年纪被拼命地灌输知识,在该吸收知识的时候反而拼命地玩。看看现在有几个视力正常的学生?三好学生的评定标准只剩了一好,那就是学习好就行。
九岁的儿子有一次因为写作业的事情,哭着对我说“你们毁了我的童年!”是啊,我们都是挤过独木桥的人,知道那种残酷,可是为什么不觉醒,反过头来把这个枷锁接着套在孩子脖子上。思想不觉醒,只能任凭历史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