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有人多一些有人少一些。我呢,当然是属于鸵鸟型的,逃避是我的常态,只是最近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所以到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就借回来了。看了一遍可能(改掉用不确定的词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断断续续的缘故,感触不深,今天做戒网练习,又翻了一遍,多了一些新的认知。
所谓逃避,就是我们做出的本能心理防御,而所谓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我们都向自己撒了哪些谎呢?
作者提出了十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转移、反向、分裂、理想化、投射、控制、思考和羞耻防御。
书中揭示了我们常见却没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的真相:
“忘记”承担自己厌恶的责任或家务:实际上并不是那个人故意疏忽不去兑现说过的承诺,忘记这一行为本身泄露了他自始自终就不愿去做那件事。疏忽和出错往往揭露了一些事实是我们未能意识到,甚至是对自己都不愿坦诚的真相
老公忘了你的生日、各种纪念日,不是故意也不是疏忽,是压根不愿意过哦,真象有点残酷哈。
有时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我们突然情绪爆发失控了,其实也是自己早已对某件事有了强烈的不满。
这些都属于潜意识动机,“我们的潜意识埋藏着我们很多想法与感受,它们不是太过痛苦而令我们无法承受就是与我们的道德和价值观互为冲突,有损我们的形象,换言之,我们并不想知道自己潜意识里的内容,如果我们真想知道的话,这些想法和感受根本就不会进入潜意识领域”。这是关于潜意识较为浅显的解释,以前看的好多书里长篇大论讲潜意识,也没懂,这个说法科不科学不知道,听起来挺有道理。
还有我们经常希望自己也祝福别人天天快乐,真相是:这是不可能的。“感受只是短暂的经历,它们会来也会离去,没有人会一直停留在一种感受里。”对于痛苦,我们都是本能逃避,但经常会无处可逃,什么都做不了,只有熬着,等痛苦自己离开,它也一定会离开,但我们往往不能承受这种痛苦感受,就会本能产生心理防御,使用各种招式,压抑、拒绝,或者转移、投射给身边的人。
比如:当你工作累了疲惫不堪的时候,脾气就特别臭,就会找身边人的茬。
其实就是你心里不痛快你无法独自承受,要把这不痛快投射给身边的人。
工作中老板心情不好,下属遭殃更是常有的事。
心理防御机制——思考,就是我们头脑里的小人,会去合理化我们的逃避行为。可以练习一下:如果你对某样东西总是控制不住想吃想买,看看小人都能编出什么理由。我今天练习了一下不上网,在小人找出了23个理由后,打开了电脑。
脾气好不会生气的人完美吗?作者说这种人也是有问题,他们在压抑和否认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有情绪和需求才是正常的,清茶同学,你否认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了吗?
如何才能不逃避,作者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对自己诚实、不要相信你的感受和质疑你的情绪”,我认为是最难的。在李松蔚的思维认知课里,刚学到要转变思维,有时我们的感受和情绪是骗我们的,并不是真实的,是对我们自己撒的谎,也是暂时的,是为了逃避,是在执行心理防御,是在找借口,是在对我们的行为合理化。李松蔚老师举例说:他在学习正念练习的时候,有拉伸动做,头脑里小人说:不行啊,我撑不住了,我受不了,要倒了。可这并不是事实,一般人在有这种感觉撑不住的时候,往往还能再撑一会儿。而对自己诚实,是学习接纳实事求事,而不是要执着于你感觉“应该”如何。对我自己最有用是“观呼吸”,停止思考,我总是每天想太多,脑袋里的小人一刻不停地在叨叨。
书里还提到我们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内在和外在表现不一,等我们头脑里的小人接受了我们本来的真实的自己,修练到内外一致,痛苦就会减少。其实面对痛苦与不堪回忆,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项挑战,所有走在成长路上的人都在受苦,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痛苦,接受痛苦,它迟早会走的。
再微小的自我觉知,再小的进步,都有其价值。成长的路很长,慢慢走着......
20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