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罗丹的《思想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门前展出,当时我特意赶过去,站在雕塑前拍了一张照片。30年过去了,今天我再次站在《思想者》面前。
罗丹美术馆坐落在巴黎第7区的一座花园里,这是罗丹的家,在他生命中的最后7年他住在这里。
《思想者》就在一进门的花园入口处,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形象,他的右手托着下颚,左手随意地放在左腿上,弯着腰低头沉思。《思想者》起初并不是一件单独的作品,它作为《地狱之门》的一部分,居于《地狱之门》的中心位置,高高地俯瞰着地狱之中的人们。后来,《思想者》从《地狱之门》独立出来,罗丹也把最初的名字《诗人》改成了现在的《思想者》。
再往里走是作品《巴尔扎克》,罗丹不仅为巴尔扎克雕像,还为雨果以及他认识的许多画家雕像。《巴尔扎克》是一座整身像,整座雕像十分生动,他身着浴袍,双手被包裹在浴袍内,头发凌乱。据说巴尔扎克喜欢晚上穿着浴袍在巴黎街头散步,因此也就有了这个伟大的作品。
罗丹的雕塑面部雕刻不很具象,有一种大写意的意味,但整个身体的曲线,无论是扭动、扭曲、弯腰都让人觉得很真实,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花园的水池中,《乌戈利诺和他的孩子们》的雕像给人以悲剧力量的美。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但丁的《神曲》,被囚禁的主人公因饥饿被逼疯,吃了他的孩子,他也因此被诅咒。
《加莱义民》的故事生动感人。在英法战争中被英军围困两年的法国加莱市,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的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六个勇士站在一起,但每个人的脸部都朝向不同的方向,他们英勇赴死。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丑之美》,一个年老干瘪的宫女,她也曾经风华绝代,但如今却绝望地看着自己青春已逝的身体。正是《丑之美》体现了罗丹的美学思想:“在自然中一般人认为是丑陋的,在艺术上可以是非常美的,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和思想,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美要好得多。”
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地狱之门》,这扇门上雕刻着187个人物,每个角落里都拥挤着落入地狱的人们。
罗丹的作品很多,无疑他是一个勤奋多产的雕塑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雕塑。不仅有大型作品,还有无数个小型的头像、手部、以及小型作品。罗丹77岁去世,他把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捐给了法国政府。